⦿吴海燕
在小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中,教师结合学生所呈现出的计算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足,推动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同时教导学生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算法,对数学式子进行转变,简化计算的难度,进一步提升自身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计算环节中,审题是计算的首要任务,教师结合学生不认真审题、粗心大意的计算情况,借助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且不可马虎,并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计算习题,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审题,推动学生计算准确度的提高。
首先,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阐述一位科学家因为自身的粗心大意,将小数点弄错了位置,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一方面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引以为戒,从简单计算做起,端正态度,形成认真审题的计算习惯。其次,教师为学生设计“300-300÷15=”数学计算习题,若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快速得出0的计算结果,忽视了数学式子中的运算顺序,其计算错误的原因并不是不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而是缺乏全面地观察、认真审题的计算习惯。以多个相似的数学习题训练,推动学生从计算中认知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最后,教师对认真审题环节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从审清数字、符号开始,观察数学式子中包含哪几种运算,厘清正确的运算顺序,同时引导学生对“如何计算更加简便?”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是否能够降低计算的难度,在教师的帮助下,将认真审题划分为多个层层递进的环节,引导学生将其落到实处,推动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计算习题中,并不仅仅考查学生计算过程的细心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数学算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若学生死板地进行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运用相关计算的技巧,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所以,教师注重学生简便计算思维的发展,掌握简便算法的技巧“合、分、变”,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计算中,促进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合、分、变”三种简便计算技巧出发,设计相应的数学计算习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其中的精髓,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合”计算技巧的教学中,以“4.6+7.7+5.4+2.3=”算式为例,引导学生从认真审题环节中,观察数字的特点和联系,如观察小数点后一位发现4.6和5.4相加等于10,7.7和2.3相加等于10,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简化计算的过程,快速、准确地得出算式结果。在“分”计算技巧的教学中,以“1.25×88=”为例,让学生借助自身对1.25乘以8等于10结论的掌握,将上式转变为“1.25×8×11=”,进而能够口算出数学算式的结果为110。在“变”计算技巧的讲解中,其适用于计算难度较大的算式,对学生数学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以“63×111”算式为例,将其转变为“7×9×111”,再变换为7×(1000-1),运用数学分配律得出6999的结果,引导学生从计算中体会简便计算的特点,推动学生善于思考,发现数字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一股脑地计算,形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在小学生数学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充分认知其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为了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引导学生形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对数学算式的计算步骤进行检查,保证每一个计算环节的准确性,进而引入计算步骤书写规范习惯的培养。
在验算检查过程中,计算步骤是主要的检查内容,若学生在书写方面出现模糊、不清楚的问题时,就会影响验算、检查的效果。比如,在除以符号的书写中,若横线上下的两个点远远偏离横线,会出现误认为其为减号的问题,进而在之后计算中出现错误,并在检查环节中依旧不能发现自身计算错误的原因。所以,教师以身作则,从黑板板书中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计算步骤书写规范的习惯。同时,教师向学生传授简单的验算方法,以“34×128”算式为例,将两个数字的最后一位4和8相乘,得出32进而确定算式正确结果的最后一位为2,与自身计算的结果进行验算,简单便捷地为计算准确性提供一层保障,避免自身在算式转换中出现错误,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计算习惯,推动学生形成严谨、缜密的计算态度,整体性地提升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培养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计算中,认真审题是整个计算环节的关键,看清楚数学式子中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厘清式子的运算顺序,同时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寻找算式的特点,将其有效性地转变,简化计算的步骤,降低运算的难度,并在完成计算之后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为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保障,进而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