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萍 费晓华
(1.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省杭州萧山区劲松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提出动唱研究】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动了,学生的各项参与也更加地活跃了起来。其中在歌唱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确确实实动起来了。在当下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强势影响下,新的理念思潮让我们激动、兴奋,觉得这些做法真是太好太及时了,所以我们迫不及待地照搬、模仿,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或者来不及去思考一个“为什么这么做?价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面对我们的课堂,或许是展示的课堂、平时的课堂,或许是你精心的课堂、随意的课堂,总会有一些或多或少、不可回避地、需要我们去深层次分析思考的问题直面而来。所以,在学习、领悟、跟随的征途上,如何把新理念完美嫁接、有效运用,发挥价值,还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所指的动唱教学研究就是在音乐教育新体系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基于了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两大教育体系的核心教学理念提出来的。特别针对了低中段歌曲教学体验活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滥用活动、无效体验、缺乏深度、价值缺失”现象,提出这一研究,希望能和同行们一起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有效的动,去认识有价值的动唱,让让学生在歌唱中自由生长!
【认识有效动唱】
动唱教学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歌曲的律动,使学生在学习歌唱过程中,增加多个感官的并用,提高对歌曲形象的感知能力。动唱教学法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形成互动式、自由式的教学体验。歌唱教学采用动唱教学法,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歌曲学习更加富有感染力,更加吸引学生的目光。
【具体实践思考】
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自身内涵的艺术形式,如果学生听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不可能进入音乐。而每一首歌曲都有其自身的精妙所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因此,我们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歌曲“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去,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歌曲内核的价值上。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首先应努力把动的型变得尽可能地有趣些。让学生觉得好玩,这是学生最突出的天性。
1.1 齐律动,体验着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大幅度地夸张的表演他们多数会感觉难为情,但是做一些简单的律动还是特别喜欢的。律动就是顺应了学生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规律地动作中体验中感受音乐。这也是我们运用最多的方法,由于律动的整体参与性,能让学生从老师或同伴身上获得一种特别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教学《其多列》,教学重点是对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体验。虽然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练,节奏感强,且简单易学。但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我们就设计了按节奏走、跑的律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歌曲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律动体验的过程要特别强调体感,要以学生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学生体内的音乐性。音乐作为一门影响心灵的艺术,打动人心灵的东西是“情”。律动让师生在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精神得到了升华、人格得到了提升。音乐课堂的美、美的音乐课堂,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让学生们的整个心灵都被浸润。
1.2 玩声势,有趣地动。声势教学作为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工程”,是当代音乐教学中一种运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带出声响的人体动作,是最原始、最直观,最具有游戏性的活动,也成为我们歌曲教学时一种特别好玩的动的方式。所以,用玩声势的方式让学生与音乐对话,交流感情,深受学生欢迎。近几年也已在我们的课堂开始广泛运用。
比如:三年级教材中《一只鸟仔》的教学时,一老师把声势动作融入音乐,让学生感知可爱的鸟仔形象。她设计的声势节奏为:
X X | X X X X | X 0 X x | X 0 0 |
手 手 胸 胸 胸 胸 腿 脚 脚 手
在这样的声势活动引导下,本来一遍遍熟悉歌曲的过程就显得饶有趣味了,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音乐。当然,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教师的乐感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声势展现的效果,同时也就影响着学生的兴趣。
1.3 扮角色,游戏着动。角色扮演是我们低段歌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动唱方式,许多的歌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角色形象,学生一般都很喜欢。教学中抓住角色特征让学生扮演着学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比如:教学《动物说话》,小鸭小鸡这两个形象是学生特别乐意亲近的,我们可以随着歌曲的聆听,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形象,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当中去体验歌曲。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音乐课应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天堂,情感栖居的温床。歌曲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意境创设,往往可以打动学生的心灵。角色可以是老师层面也可以是学生层面。
比如:老师层面,曾经欣赏到的特级教师刘德昌的一个精彩教学片断至今难忘。刘老师就是用行动诠释激情课堂这一理念的领军人物,记得刘老师当年执教《山谷静悄悄》已年近五旬,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情绪和内容,刘老师一会儿“娘娘腔”地手拿一条白纱巾和着音乐的节拍边歌边扭,让学生感受山谷中云雾缭绕的情景,一会儿又像一只猴子似地跳上凳子模仿上蹿下跳的山中野兔,夸张的神态和惟妙惟肖的动作不仅吸引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们。
那么,另一种扮角色造意境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共同参与创设。造意境是一种没有特别主干动作要求的以造型为主的动唱方式,它的优点是节奏感要求相对低一些,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也就相对低一些,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同学觉得比较容易些。
比如教学第一册《新年好》,我们可以设计在碎步移动中围圈,温馨的在一起互相传递新年的祝福。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每一首歌曲中都会含有一个或几个教学点,我们通常称之为乐感点、表现点、曲眼点、情感生长点等。那么动点就可以从这些点中去筛选出来。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歌曲的动点往往具有特别吸引学生视听的感染力。一般地,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呈现并推进着歌曲的往往可以确定为动点。对于动点的探索,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点着手:
2.1 以音乐元素为动点,整体感知。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曾说:“要把教学内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确定其中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因此,歌曲教学中律动内容的确定,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意义重大!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特别鲜明的节拍特点或者节奏特色,由此为动点设计整体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提倡的核心教学理念。
比如:张馨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教学《摇啊摇》一课,她紧紧抓住了歌曲的主题元素,就是对六八拍的韵律感受。通过丰富的肢体律动让学生体验音乐元素。在体验过程中,张老师突出了学生对六八拍摇摆韵律的体验,通过二四拍的摆动,过渡到六八拍的摆动,体验二四拍上下摇摆和六八拍左右摇摆的不同韵律感。同时在一遍遍的律动中,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情绪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张馨芳老师示范的音乐课上,看上去简单的律动,包含着高低、大小、长短,与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用身体体验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对低年级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小孩子很愿意学。张馨芳老师说“我不在乎一节课教了多少理论,教学过程里,孩子从进来到走出去不一样,过程给予他心灵上的提升,让孩子们一步步进入音乐世界,享受音乐。”张馨芳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上常问问孩子感受到什么?发现到什么?听到什么不一样的?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己思考、体验、归纳,将音乐元素链接到课堂内容。”
2.2 以显性内容为动点,掌握基调。教材中的许多歌曲,为了充分表达情感会出现一些童趣化的衬词,一般有“啦啦啦”、“哩哩哩”,或者一些动物模拟声,或者一些有明显动感的形容词、动词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动点来设计教学。
比如歌曲《龙咚锵》,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断出现的象声词“隆咚隆咚锵”,一遍听下来,学生就跃跃欲试地想哼唱起来。所以这就可以成为一个特别明显的动点来设计。
此外,歌曲中反复地有规律地出现同一个节奏、旋律或歌词,这是最吸引学生注意也是最容易记忆的,以这样的节奏为动点进行设计,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兴趣也就最高。
比如:歌曲《乃哟乃》,虽然歌曲短小,其中的“53 1,乃哟嗬”,这同一旋律同一歌词在歌曲中反复出现5次之多,以此为动点进行设计,我们已经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看到了。可以说,特别有效地感受了歌曲的基本曲调,同时也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了歌曲的欢快情绪。
2.3 以经典乐句为动点,关注旋律。歌曲中的可动元素有时候潜藏在旋律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等各个角度,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可供动唱教学的内容。这里所指的经典乐句,有时候可能是歌曲中感情最强烈的,具体表现为音比较高的,或者最能表达歌曲主题或情绪的,等等。
比如: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中“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一句,以紧凑的节奏,附点推动下的旋律上行,两次“喜在心”同词不同曲的特殊魅力,深受学生喜爱。
紧接着一句“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因为高亢起伏的旋律,极具动感的节奏,成为本歌曲中又一个特别经典的乐句,在这两处设计动点特别亮学生的眼。
2.4 以知识提示为动点,关注体验。歌曲教学是愉悦身心的课程,如今教材的歌曲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可教可学可动之处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知识挖掘出来,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轻松。
比如:教学《桔梗谣》,附点四分音符节奏作为歌曲中一个突出的知识点,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歌曲中,分别是X X. X和X. X X ,为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在引导学生不断体验的过程中,运用手臂动作和动作突出附点节奏的动感,学生印象深刻。
《老水牛角弯弯》中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是个教学难点,学生特别容易漏唱,在这里设计一个甩头动作,既表现出神气的样子,又提示了音符的大半拍时值要到位。
《放牛山歌》中的二分音符是个新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感知的同时对形状有个深刻的记忆,可以在此处做一个擦汗动作引起学生的视觉关注。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内容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他们接受音乐的熏陶,这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其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说以学生的悟性确定动的着眼点,那么学生的受力程度则决定了教学中动的持久度,也就是动的量的多少。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即使当学生已经视动非动,失去了内动力而感觉无趣或疲劳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将可想而知了。
3.1 低起点,让学生有能力动。每一种动的方式都要以少到多、短到长、慢到快、简到繁为原则,尽可能地从低难度开始,从一小节一个乐句开始,从一次拍手开始,从较慢的速度开始。比如玩声势的时候,往往混合了拍手、拍腿、捻指、拍胸、跺脚等等,如果一下子让学生接受那必定手忙脚乱,哪怕高年级学生也是有困难的。所以一定要依次呈现,梯式学习,才能最终完美习得。
比如:歌曲《一只鸟仔》教学时,一老师设计的声势节奏为:
X X | X X X X| X 0 X x | X 0 0|
手 手 胸 胸 胸 胸 腿 脚 脚 手
教学程序可以是:老师演示两遍——出示节奏——慢速念节奏——随歌曲旋律单纯用拍手伴奏——分组练习:一小组前两小节拍手、拍胸;另一组后两小节拍腿、跺脚、拍手——合作练习——交换练习并合作——完整声势。
3.2 多维度,让学生积极地动。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歌唱,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整个过程搞得过于复杂,这样的话往往会喧宾夺主反而影响了歌唱,我们的目的始终是定位在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多次反复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有一些新的创意,去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美丽的黄昏》,用简单的走步进行律动体验,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采用了变换律动走步的方向,让学生感受歌曲的乐句;然后,老师又借助轻柔的手绢让学生边唱边甩,感受歌曲的柔美;再是,在甩手绢的时候,老师利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左右甩,上下甩,抛甩等等,以手绢方位改变提示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在整个动唱体验的过程中,使本来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化可视化。这一做法在教学歌曲二声部的时候效果特别的明显,本来只模糊“可听”的二声部让学生感觉有“可见”的欣喜。
3.3 经常性,让学生习惯于动。时间是最有说服力的。任何一种行为,只要我们坚持了,学生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就成了一种素养,一种品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动唱活动。我们或多或少有发现,有些老师的公开课非常精致,花样百出,而平时的常态课却完全是两个世界,这种现象说严重点甚至可以定性为作假。所以,我们觉得经常性地、常态性地动唱才是非常有价值值得赞赏的做法。
一堂课,如果学生除了听好、唱好歌曲以外,还能收获其他与歌曲、与音乐甚至与人生相关的经验和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便进入了更高的境界。动唱的艺术,最讲究的是师生以相互陪伴的活动姿态,积极参与其中,为兴趣而歌唱,为喜欢而努力,美妙地进入到歌曲的深处,真正走进自己心中希望的音乐世界。那么,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我们营建三个教学生活场。
4.1 营造安全的互动场。歌曲教学伊始,我们就要通过导入形成强大的冲击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展开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动的感觉应该体现在各个环节,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比如:教学《美丽的黄昏》时,一老师就用了多种方式进行热身。首先是节奏快慢的听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或速度的变化走步;然后是节奏卡侬练习,在趣味性的活动中训练了学生对音乐记忆能力;再设计的环节是,给一段旋律,请学生按乐句滚球。学生们相对席地而坐,你滚给我,我滚给你,看着滚动的彩色的皮球,让学生感觉就像在生活中做游戏一样轻松自在;接下去设计的活动才真正涉及到了学唱的歌曲,由此而见,动的感觉体现在了各个环节,逐层铺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4.2 建构默会的乐感场。动唱教学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点燃学生的思维,通过身体的活动达成乐感的默会。再一次比如:张馨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教学《摇啊摇》一课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动出意境,强调快乐地把船摇到外婆桥去的那种欣喜;其次让学生在动过程中品味旋律中长音的感觉,每当长音出现的时候提示学生转一个方向;然后,张老师在整个歌曲《摇啊摇》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穿插了《小红帽》的旋律,欢快的二拍子节奏和《摇啊摇》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必须及时地作出身体韵律感的反应。这个过程是需要对音乐有一个良好的感觉的。
4.3 追求思维的发展场。当歌曲教学进入高潮状态时,我们不仅要抓住童趣化动点实现乐感的默会,还要善于基于预设巧妙地利用生成,动向学生思维的深处,达成音乐思维的高效。
比如:教学《愉快的梦》。首先是让学生“意境体验”。在没有明显节拍提示的动唱中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引导学生感受温馨的情境,也为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旋律做好了铺垫;然后是“推进思维”。通过钢琴伴奏的引导,启发学生改变速度、节奏等,尝试把温馨甜美的梦变得欢快热情。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大胆实践,内容的创新和动唱的训练又一次完美呈现。动唱过程中,我们老师就是要学会控制与等待,关系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节点要紧抓不放。思维发展的境界往往是进入意境、联系生活、重组经验的,是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加工。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叠加体会、深化感受、强化思维,给学生交融生活经验与歌唱体会向思维深处漫溯的机会。最后是“生成智慧”。老师终于把旋律编成了六八拍,引导学生边哼唱边思考用怎样的动唱形式能把这个梦变得更加丰富?在一番讨论之后,引入到二声部的教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音乐思维争锋的过程,在静静地体验中打开了歌曲表达的密码,以智激智,以曲化人。
小学音乐教材(人音版)副主编徐沛然说:“国际三大教学法与我们的教材、课标是完全结合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选择使用。比如,教材中某个作品适合肢体语言来做,那么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多一点;如果学习音高,那么柯达伊的东西会多一些;如果需要综合能力时,那么奥尔夫的东西多一些。我们不是验证是不是纯粹的某一种教学法,而是三大音乐教学法为我所用。只要学生喜欢、教学效果好,就是好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动唱”教学的最大价值应该体现在:它在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力。无论是对学生的个性成长,还是对我们的小学音乐学习来说,动唱教学都具有不可或缺的课程价值。有效的动唱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歌唱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