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明
(福建省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东山 363400)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它不仅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延伸,也是高中乃至更高层次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但同时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而言,更为抽象、复杂,正处于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觉得难度大,甚至容易出现畏惧、抵触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引导和调整,极易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新课改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可以说,思维能力培养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本文就从两个方面来简单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初中数学的抽象性较强,数学教学更需要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与讨论中来,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亲自对相关问题和知识进行探究分析,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创新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来理解知识、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并让学生在实际探究学习中逐步形成探究思维、培养起探究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学生的学习状态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引领下、任务的驱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教师可以结合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及函数表达式结合情况来为学生创设问题,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该函数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常数k如果是正数、负数、0等不同的数值时,所绘制的图像会有什么不同?”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动进行绘制。通过这样方式来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完成初级问题的探究后,教师可以继续设置更深入的探究问题,如“假设k为0,那么b赋予数值后,所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呢?会是直线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在设问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反思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态度的严谨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活化学生思维,教师还以继续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如“学过了该章节的知识后,同学们能不能画出出位于第二、四象限的直线呢?,如果要画出这样的直线,k值和b值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再次问题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整合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十分有魅力的学科,虽然数学习题的结果是固定的,但是达到终点的“途径”却是不同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解决虽然答案具有唯一性,但是解决方式却是多样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培养对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同时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图形证明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三角形全等或相似”这一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来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证明的关键在于以图形的边角关系为依据,来探究两个图形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所学定理、公理进行证明。在具体解题中,尤其是在复杂的题目中,其中所蕴含的边角关系较为隐匿,很多学生难以直接发现。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转变认知角度,从数量关系、多次推导等方向切入,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效果。如,对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边AB与边BC长度比为1:1”,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AB=BC”,通过转变读题角度的方式来探究更多有用的信息;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于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边AB与边BC长度比为1:1.5”、“边AB与边BC长度比为3:2”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1.5AB=BC(即BC的长度为AB边长度的1.5倍)”、“2AB=3BC(即BC的长度为AB边长度的2/3倍)”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