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佩
(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学校 甘肃 临夏 731401)
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国人必备的文化素养,也是历史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承发扬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系统的学习历史课程,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住历史知识,更需要在历史课中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责任感。认同感就是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民族的价值观有足够的认同和理解。归属感就是学生能够在学习他国的历史时认同我们自己国家、民族。责任感就是在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责任感。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初中历史课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历史积极探索,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不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课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而且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第一,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及爱国精神,使之愿意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并在生活中,愿意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服务。第二,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到了世界史和中国史,在各国的历史中,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民族的魅力,通过在其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铺展,直观的感受到历史,并能够客观的看待历史,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历史观。第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就是人对于家庭以及国家的热爱,而爱国精神就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在历史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和不同的历史人物中体会到其所体现出来的不一样的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1 充分挖掘教材。历史课程在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历史课本中有大量的史实都用来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历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合适的时机利用教材渗透家国教育。比如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对隋朝的历史进行探索和学习,了解隋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创建、大运河的开通,并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到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们国家的一段分裂的历史时期,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趋势,从而建立科学的历史发展观,认同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并建立归属感,在教课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家国情怀。
2.2 增强历史课的直观性。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同样各种历史事件的成因、背景、影响也都比较复杂,要想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成果,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的思想,就需要给学生们一些直观的印象,提高家国情怀的影响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提高历史课的直观性:第一,利用人物和遗迹的图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其中的人物和遗迹的图片能够给人十分直观的印象。人物可以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推动者,并影响着整个事件的发展与最后的结果,借助图片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家国情怀,比如展示谭嗣同等人就义的图片,让人感受到其为了民族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展示我国的各种精美文物,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历史遗迹的照片,比如呈现圆明园的海晏堂图片和现在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恶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发奋图强,为国家读书的爱国情怀。第二,绘制战争路线图。立体的、色彩鲜明的图片能够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在国内外的历史中有大量的战争,通过绘制战争的路线图,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并在讲述战争路线图时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的、动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战争线路图,在绘制的过程中,不断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在其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3 对比教学。在初中阶段,不仅会学到我们国家的历史,也会学到世界历史,其中的历史事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增进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讲授倒幕运动以及明治维新运动时可以和中国同一时期的历史进行对比,从对比中看看不同国家的文人志士是如何面对改革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对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意义以及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以及总结,最后升华主题,培养学生们建立爱国主义的大格局。也可以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其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异同点,学习他们身上的可取之处,摒弃那些不好的思想,从而提升学生们爱国情怀的境界。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教授初中历史课时,老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利用直观性的教学方式、对比教学等方式增进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综合性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