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娟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天恩双语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小学六年是学生科学启蒙的首要教育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学习过程中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做四个方面的探讨。
爱因斯坦曾说:他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类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动机。新课标中也说到,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业。那么,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注重在情境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动机。
1.1 创设生活情境。我们身边处处都能涉及到科学知识,我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运用真是的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例如,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中,面对一年级年龄段学生,我一开始就设计了我与妈妈去买菜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用与孩子最贴近的生活物品(土豆、花生、冬瓜等)让孩子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做好了探究的铺垫。同时,也加强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还能让我们的科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1.2 创设故事情境。所有学生都是一个故事迷,我们科学里面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是非常容易吸引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我在六年级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中,一开始就是引用了一段《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导入,用嫦娥与月亮联系起来,增加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月球更多的秘密。
1.3 创设悬念情境。创设悬念就是要通过悬念式让学生感到惊奇,迫切的想找到真实答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六年级科学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中悬念情境的创设。
[神秘信件]:老师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寄件人说这封信的内容很重要,然后展示一张空白的白纸(学生当时会觉得很疑惑,马上想到无字天书)。
[打开信件]:请一位同学上台用装有碘酒溶液的雾化壶往无字信件上喷洒,慢慢地,慢慢地,信件的字就显现出来。(全场一片哗然!)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一趟神秘的科学之旅解开悬念吧!
然后同学们整节科学课的探究欲望都变得超级强烈,他们太想知道答案了!当他们揭开悬念的那一刻,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原来信件是用淀粉水写了字,淀粉水干了,我们就很难发现,然而当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了变化,产生了蓝色的物质。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又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呢?
首先,转变观念营造氛围。以前我们很多科学老师在科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科学知识概念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的发挥。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人无法替代。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包括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是最有益的。
其次,敢于放手创造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科学老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科学课堂探究实验中,老师生怕学生出意外,总会把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安排的妥妥当当,学生则在实验中可以按部就班得到结论。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话,我们一定要在探究实验中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课例中,我用了A“按部就班”和B“敢于放手”两种方法分别在两个班级完成了探索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
A班,提供实验材料:光滑的桌面、毛巾、小纸盒、钩码、测力计,同时在实验前将步骤逐一讲述了一遍。当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时,过程十分顺利,结果也非常完美,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了老师预期的目标,过程并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但是学生的热情程度却不高,表现出任务式的完成。
B班,提供实验材料:小纸盒、钩码、测力计,在实验前,分小组讨论如何完成本次对比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寻找对比光滑面和粗糙面。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对比面五花八门,校服、毛巾、沙粒、皱巴巴的报纸等等都成了实验材料,但是主题鲜明,一个面光滑,一个面粗糙。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达到预期效果,小部分学生失败告终,但是整节课的探究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能大大的提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我认为科学课堂上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点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大家要大胆质疑。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与他人不同的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傻问题,怪想法”。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宇宙》时,有几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问与宇宙有关的问题,“宇宙有外星人吗?”“宇宙多大?”“有与我们地球一模一样的星球吗?”甚至还问“宇宙有鬼吗?”“神仙呢?”我在课堂上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在他们面前收集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课后寻找问题的奥秘。最后,这些小组的学生参加“小小科学家”科技竞赛活动中,均获得广东省一二三等奖。
还有一次,在探索《铁生锈了》的课中,当我讲到铁锈是红褐色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你错了,铁锈是绿色的,我亲眼见过的”,我当时一愣,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但是我还是鼓励他说:“你能把见过的那块长有绿色铁锈的铁块拿来大家一起研究吗?”第二天,学生果然带来了,原来,是一块铜,表面出现了铜锈,经过这样一折腾,大家又涨见识啦!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鉴定学习的质量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评价确保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评价方法促进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4.1 课堂星级记录单。利用课堂星级记录单,我们可以记录学生在科学课堂探究过程中出色表现,例如:某个实验有科学创新、某个环节有独特见解、探究过程守秩序、讲规则等等,每一次的记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争取星级表现,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4.2 探究任务完成表。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完成了动手探究任务,教师从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叶》,在课后我们布置了拓展作业,做叶画。这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中第一次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和认识去合作完成一份叶画。我与学生一起参与了大自然的探索,回到教室后,当学生完成叶画后,我会利用学生的自评、小组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科学的美。特别是那些细节做得好的同学加重表扬,让学生懂得,在探究过程中,细节非常重要,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探究习惯。
4.3 科学成长记录袋。在一年级开始学习科学,我们就为其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利用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科学的成长轨迹,通过每一次的探究作品、科学观察日记、平时收集的科学知识保存,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科学知识本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将生活于科学进行融合,也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当中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铁生锈了》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就引导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看一看自己家中,或者别的地方是否有铁生锈的迹象,如果有就拍摄下图片来。在拍摄图片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拍摄出生锈的铁器,还要把周围的环境拍摄下来。
通过这项生活化的作业布置,学生们在回家家中,都拿起了手机和相机进行了拍摄,并且上传到了我的邮箱之中。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把学生们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来对自己拍摄的图片进行观察。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些图片中的拍摄环境进行对比,整体分析是怎样的环境导致的铁生锈。在此过程当中,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的说出自己看到的以及自己拍摄的环境是怎样的,分析铁生锈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现实生活,去了解生活当中的科学奥秘,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于现实生后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运用,通过这样的形式,更能够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我们在平时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