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研究*

2021-11-22 23:44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民族

陈 胜 肖 蕊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研究*

陈 胜 肖 蕊

(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16)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形象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现代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传承一体融合的关键途径。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巨大冲击,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既要精选内容素材、优化课程结构,也要正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构建“体育课堂+课外实践+训练比赛”的课程思政机制,实现“德体兼修”的教学目标。文章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研究基础,对其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价值及策略进行论述。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立德立教;课程思政;构建策略

在推动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进程中,通过以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培养等课堂教育为基础,对课程蕴含的思想理念、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提炼、萃取,并将其合理融入到体育课堂、课下锻炼和运动竞赛等环节,构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参与中,锤炼个人意志、塑造完善人格,增强学生对传统礼仪的内涵认知,建立应有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豪。

1 现实意义:构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的价值阐述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坚定文化自信进程中,相关高校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学生诉求,相继开设了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目前课程大多仅偏重技能及知识讲述,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体育精神缺乏充分利用,影响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在全面育人进程中,以课程思政角度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将使学生在深度学习、切实体验中,实现“德体兼修”,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探索了新空间。

1.1 课程建设维度:丰富课堂内容,改善教学质量

以课程思政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造,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个人精神升华,有力拓宽了课程教学的深度与维度,真正实现“德体一体”的育人目标。

1.1.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改善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素材挖掘相对不足,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影响了学生的课程参与与学习收获。在课程思政机制引领下,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核心内容,使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学习以外的文化素材,形成了体育技能、文化素养和知识学习的完善框架,有助于实现“以德立学”的育人目标[1]。

1.1.2教学层级更加深刻,为深化学生体育学习提供内在动力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深层解析,使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的技能观,有助于学生从运动本质、传承历程和精神实质等视角学习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学时,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八段锦、五禽戏等经典养生操,还需要学生从养生文化、积极心态等内在视角理解“养生”的本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1.1.3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与兴趣搭建平台

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比意识,使学生综合对比其他体育项目特征,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精神,并将具体认知与精神感悟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课程训练与比赛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以德立教”的育人效果。

1.2 文化传承维度:聚焦传承本质,拓宽传承空间

当前体育教育以西方现代竞技体育为主,高校虽然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主要以选修课程形式开展,未能从文化传承视角推进课程建设,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命力与传承空间。通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和精神情感,真正触及传承本质,有力拓宽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空间。

1.2.1思政赋能,拓宽传承空间

以课程思政视角认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真正聚焦了传承本质,为其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通过重点突出其中传递的地域特色、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精神认知、文化体验等视角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更全面、更立体的进行展示与传播,真正拓宽了传承空间[2]。

1.2.2时代赋能,更新传承形态

以课程思政角度重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现了“民族之根”与“时代之源”的一体融合,既增添了传承的生命力,也为其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时代动力。目前传统运动“射箭”走向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了射箭运动的课程化、赛事化发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射箭文化,并以课程思政的形式挖掘“儒家射礼”的历史传统,将射箭文化与技能教育相融合,实现了“射以观德”的育人成效,也为射箭运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时代空间。

1.2.3主体赋能,实现自觉传承

以课程思政角度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优势资源,是将文化自觉与全面育人体系生动融合的具体呈现,通过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校园”“进课堂”的途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使学生转变课程学习意识,从知识技能学习向文化传承转型[3]。以往学生多因好奇心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很难对相关运动形成深刻理解,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内涵,使学生从“传承者”使命的角度来主动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新的传承格局。

1.3 全面育人维度:凝聚育人合力,深化学生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包含了体育知识、实践技能、情感体验与道德礼仪等多项内容,具备全面育人的先天优势。以课程思政视角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将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认同,释放课堂教学活力,凝聚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3.1育体与铸魂实现“一体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种类多元,为学生形成健康体能提供了良好基础,学生系统化习练,将有效助力个人养成健康体质。从课程思政视角挖掘蕴含的精神理念,有助于磨炼学生的个人意志、锤炼学生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育体的同时,实现铸魂与修德“同向发展”。在开设传统武术教学时,既需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武术运动的招式,更要培养学生从中体会传统武德、阴阳哲学,使学生在具体习练过程中,将“武德规范”外化外个人的面貌形象。

1.3.2育德与践行实现“一体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项目多元,现有课堂时长及容量相对有限,很难对其中蕴含的精神内容、文化故事等元素予以完整呈现。因此,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全面的课程思政方案[4]。通过引导、督促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礼仪规范、道德信仰等内容,使学生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真正实现“育德于行”。

2 实践应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的构建策略

为实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最佳成效,需要以“大课程”思政为基础框架,通过立足课程“基础点”,与球类、器械健身等其他体育课程协同开展思政建设,构建体育系列课程思政群,真正将思政精神全面渗入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校园体育文化等各个环节,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思政育人的一体融合。

2.1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机制建设

课程思政是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的全新课程形态,通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基础,充分挖掘、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文化资源与动作技能等内容。因此,依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载体优势,设计有特色、有内涵的体育课程思政机制,需要重点把握:第一,以自然融合为基准,培育学生“自然自德”。课程设计的初衷旨在挖掘课程隐含的思政元素,为此,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自然学习状态,通过汇总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分享、讨论表达和文化感悟等多项“非技能教学”,培养学生以自然理解的方式获取德育知识,转化为德育素养。第二,以时代融合为创新,培育学生“智慧智德”。在智慧教学环境下,要充分利用微课、多媒体等智慧教育途径,为学生展示更加鲜活、立体的民族文化、传统礼仪及体育精神,使学生在智慧形态下,生动感受和体验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5]。第三,以精神融合为目标,培养学生“以德修身”。通过引导学生把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蕴含的文化素材和价值意蕴,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精神滋养与价值引导。

2.2 紧扣育人目标,推进教学创新

设计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需要设计丰富多元、细致多层的课堂内容结构,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制作配套教材及课件,将“立德”目标真正融入教学。首先,以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课程作为主线,将体育课堂、课外训练和竞赛活动等各项环节统一纳入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构建“体育技能教育—民族文化启示—实践练习竞赛”的课程框架,从不同视角、多个维度来设计课程思政机制,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课程思政理念的一体融合与实质贯通。其次,通过以校内已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或项目为课程群主体,以“课程群”理念为指引,以“课程思政”为核心要义,积极向其他体育项目、学科领域延伸,通过逐步设计、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要素库,构建内容完善、层次丰富的课程思政机制[6]。最后,要跨越传统的体育知识教学层级,通过融入学生诉求,构建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代氛围、多元文化等多元内容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实现课程育人的最佳成效。

2.3 践行育人诉求,重塑教学生态

为进一步配合课程思政机制建设、实施,还需要围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素材、内容和文化因素,推出配套教材、课件,通过以鲜活的内容群、教材群来有效对接课程群,助力课程思政机制顺利落地。一是要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基础,深度提炼、系统挖掘体育精神和民族文化,完善日常锻炼中的思政教育,通过发挥体育竞赛、体育文化节的“仪式场景”优势,构建全方位覆盖、多层次参与的体育课程思政机制。二是要深挖学科内容,以深刻阐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质为教学精髓,将民族正义、和合一体等理念与体育技能教学、民族信仰引导相融合,切实培育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厚植课程思政的民族文化根基。三是要通过构建智慧体育课堂,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礼仪、思维方式和民族自信等“隐性”内容,以生动鲜活、智慧立体的方式回归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开展“划龙舟”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划龙舟的技巧、姿势,开展必要的体能训练,还需要穿插生动、趣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历史和体育形式演变进行系统化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修养良好的君子品格。四是要积极突破单一的示范教学法,综合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引入课堂讨论、小组辩论和个人展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活力[7]。

3 结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是从“课程思政”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利用的生动体现,也是当前推进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尝试。在追求“德体兼修”育人目标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文化载体优势,坚持以“立德立教”“立德求知”理念为指引,以“践行育德”“习练育魂”要求为内容,积极构建德体一体、文化驱动的大课程思政群,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提供多元动力。

[1]王利国,程传银,刘璐.基于国际性与民族性视角审视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建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5-99.

[2]孙荪,黄桂成,吴啟南,等.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62-264.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4]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188-190.

[5]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5):48-54.

[6]王岩,王静.信息时代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J].中国科技论文,2019(7):833-834.

[7]李春萌,马翠凤.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6):55-58.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Mer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o Tr Traditional National P.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Sheng,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16, Sichuan, China)

基金项目:2020年度成都大学“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入微”与“入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机制研究。

陈胜(1988—),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民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