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1-11-22 23:44:19逯小龙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右江壮族流域

逯小龙

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逯小龙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文章介绍了右江流域的地域特点、民族节庆文化,论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依存,探讨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依据,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指出右江流域发展乡村旅游存在整体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乡土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不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提出做好融合发展规划、加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转化利用、重视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旅游宣传推广营销模式的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的策略。

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右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郁江中游河段的名称,起于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澄碧河口,流经田阳、田东、平果、隆安等县,终于南宁市西郊宋村与左江汇合,始称郁江。郁江水系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好乡听弄村,流入广西百色市百色镇与澄碧河汇合成右江。右江主流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的大冲脑包山北麓,流经莲城镇、底圩乡后出云南境流入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再由西北折向东南流到田林瓦村与西洋江汇合,后沿桂滇边界流入云南,折回百色,它由西北流向东南,纵贯地区中部[1]。右江因与左江在区域上形成一左一右之势而得名;又因左右江流域是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史籍常以“左右江”或“左右江溪峒”“左右江羁縻州”代表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

右江流域是一个以壮族居民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分布有除汉族外的壮族、苗族、瑶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与时代背景下,约定俗成丰富多样的民族民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体现了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民族特征的构成要素,是维系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的纽带。

右江流域核心城市—百色市,地处珠江水系上游流域,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是我国西南集中连片特困区域,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地区,右江流域人口分布以壮族人口聚居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国家西南出海通道、国家交通运输枢纽,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口岸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

1 民族节庆体育

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沉积下,形成的了形式各异、丰富灿烂、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节日,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到来,少数民族居民会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或祭祀性、或纪念性、或庆贺性、或社交娱乐性和其他类型的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些民俗节庆节日里举行的民族体育活动,称之为民俗节庆体育。

1.1 民俗文化与民族节庆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人民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不断形成、扩张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心理和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民族节庆是民族地区周期性举办的节日活动,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佳节外,右江流域常见的民族节庆活动有: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苗族“苗年”、瑶族“盘王节”、彝族“跳弓节”、仡佬族“牛王节”、回族“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

1.2 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都发展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其共同特点是原生、民俗性和群众性。壮族歌圩节,就是壮族节庆活动的典型代表。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逐渐演变成着重于唱歌活动、淡化了“舞”的色彩的群众性的民间交流的盛大活动,流传至今。歌圩活动的举办时间多数春秋两季,春季歌圩农历三四月最盛,且三月三举办的最多,最为隆重,形成了壮族歌圩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秋季歌圩多在农历八九月举行。时至今日,广西区政府推出的“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广西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是广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右江流域的众多歌圩活动中,田阳壮族三月三“祭奠布洛陀”歌圩节是最为众人熟知、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民族节日大聚会,在此期间举行的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最为大众熟知的壮族节庆体育项目有:投绣球、抢花炮、打壮拳、舞壮狮、打陀螺、高脚马、斗牛等。

2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在乡村地区体现得最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3]。

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学者程益民于2013年提出来的,是以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体验乡村生活、亲近自然的一种村野旅游模式。大致分为民俗文化旅游、农业体验旅游、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体育旅游四类。右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民族资源丰富、民俗节日与节庆体育活动多彩纷呈,自然生态景观优美,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右江流域经济,完成脱贫攻坚、老区振兴目标,意义非凡。

3 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多存在于相对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被引入中国。“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由法国人弗朗索瓦和乔治于1971年共同提出,是一种以村寨、社区为单位的、强调保护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是一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乡村既要发展农业、振兴经济,又要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资源,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发展体,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之路的不二之选。

右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是彰显和传承右江流域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归属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类中的特色保护类乡村。右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方略也应遵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意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4]。

4 右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整体规划设计不够合理

201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同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注重加强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及北部湾、黔中、滇中等周边区域的联系,培育壮大沿边开放经济带、桂滇黔金三角组团、黔南桂西北组团,以百色、河池、崇左、兴义、都匀、文山等城市为中心打造“两环三纵四横”的区域发展主骨架,形成“一带二组团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5]。

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深入推进,右江流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工程建设、脱贫攻坚工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就目前右江流域的主要中心城市百色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来看,并未与周边区域形成成熟的局域联动发展格局,区域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不足。以百色市为中心的右江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整合右江流域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有力抓手。滇黔桂民族地区民俗传统虽然有像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艺术节”这样的交融平台,但缺乏整体区域民俗文化规划发展的整体格局,不能适应《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发展要求,仍处于各自为营的发展阶段,缺乏整体的规划与设计。

4.2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要求,按照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五大目标推进全区创建工作,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区和生态旅游大公园,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6]。方案的印发,得到各市、县人民政府、直属机构的积极响应与落实,各地也出台了地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由于右江流域地处祖国西南的大石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制约,集中连片特困人口众多,右江流域的经济建设存在特殊困难,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旅游开发形式创新不够、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民众参与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右江流域乡村建设存在乡村居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交通网络不畅、旅游景观设施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问题突出,乡村基础建设需要提高。

4.3 乡土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不够

乡土文化是地方历史地理、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古建遗存等物质与非物质的表现形式。右江流域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布洛陀诗经》《布伯》神话、壮族织锦、壮医药、古壮拳、壮族舞狮、抛绣球等耳熟能详的称谓是壮族民族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馈赠。右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留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了璀璨文明的右江流域文化,为右江流域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数据,目前为止,百色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自治区级名录131项。这些数据说明,右江流域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乡土民族文化仍面临传承无力的困境。右江流域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申报保护”模式,可尝试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将其开发转化成特色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具有活力的新兴传承力量,借此推动乡土民族文化创新传承。

4.4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习总书记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靠人才,积极的人才政策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举措。当前右江流域的旅游从业者从业门槛较低,多为当地的农民,学历偏低、文化知识欠缺、从业经验不足、服务意识不强、职后培训缺乏、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5 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5.1 做好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规划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文件与方案的要求,综合生态自然生态环境的“山、水、林、田、湖、草”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建没、革命老区建等民生工程,统筹做好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节庆体育旅游相结合旅游模式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探索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活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以百色城区为中心的右江流域民族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带建设,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布局,与桂滇黔“一带二组团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的协同发展,合理规划、科学评估、准确定位,在政策支撑、项目审批、人才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政府部门应给予积极引导与支持,并大力推进乡村交通网络、智慧服务、旅游设施、度假酒店、体育健身设施与场所等基础建设,更好促进右江流域民俗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5.2 加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转化利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骆越文化、布洛陀文化等壮族特色文化深入人心。在当今大众旅游的时代,民众的旅游需求不再是出门观赏、到此一游的需求层次,而是要体验别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熏陶,更加向往身心合一的自然生态、文化洗礼。越是原生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与众不同的旅游方式,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深入挖掘右江流域的民众节庆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整理,让游客通过民族节庆体育活动参与其中,在美丽乡村环境中体验的乡村生活,在乡村生活的吃、住、行等活动中体验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了解民族乡土风俗。这既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将民族传统风俗与人文乡土文化展示给游客,使得乡村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被需要、被使用,二者和谐发展、相互促进。

5.3 重视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旅游是农村“双创”大舞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右江流域经济欠发达、脱贫巩固难度大,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难。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企业家、大学生、外出务工村民到乡村创业和就业,引导一批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乡打拼到归巢返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好一系列助推革命老区、桂滇黔边区、中国-东盟贸易区等人才吸引政策,地方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应牵头引导,依托企业和地方高校,构建“政府、高校、企业、村民”合作联动的旅游人才体系,就地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扶持农村本土人才成长,培育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逐步打造成复合型旅游人才团队。

5.4 构建旅游宣传推广营销模式

右江流域民俗节庆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户外休闲旅游、养生旅游等业态是右江流域的特色旅游形式。培育具有右江流域乡土特色的旅游景区品牌、节庆品牌、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等,加大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融入,提高辨识度,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推广右江流域民俗节庆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形象。建立官方网络宣传营销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手段旅游产品精准营销,探索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旅游市场经营发展模式,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创新民族节庆活动举办模式,整合乡村旅游等毛色旅游模式,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民族传统旅游节庆活动。

6 结语

右江流域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民族节庆体育活动精彩纷呈,又有风景秀美的美丽乡村,得天独厚的优质旅游资源是推动右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融合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右江流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乡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民族节庆体育游旅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村、农业、民族手工业、文化体育产业等的联动发展,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推动右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振兴水平。

[1]张建林,张兵.奔腾的右江[J].珠江水运,2016(22): 21-24.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9-27.

[4]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9-27.

[5]国家发展改革委.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N].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5(8).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N].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8(4).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Ethnic Festivals and Rural Tourism in Youjiang River Basin

LU Xiaolong

(Baise College, Baise 533000, 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右江流域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0KY19007)研究成果。

逯小龙(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右江壮族流域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
压油沟小流域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闭月羞花
宝藏(2021年6期)2021-07-20 06:12:22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