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昊,金璐
(1.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2.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随着学生入党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高校党员的发展、教育及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表现优异者,将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使党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直接关系到党的未来事业的顺利发展。
树立优秀学生党员形象,发挥学生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对其他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使更多的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入党的积极性,这不仅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党建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高校专职党务工作者的配备及时、充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发展党员随意、学习教育不及时等一些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有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都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具体包括以下特点和相应原因。
严把学生党员“入口关”是保持党组织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措施。高校在进行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组织程序,重形式,轻内容,对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等材料的审核,重点关注是否抄袭、有无错别字以及时间连续性等问题,而不关注实质内容,例如,发现抄袭现象只是返回重写,而不去了解为什么会抄袭。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入党申请者或者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多元化,思想上没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另一方面是有些高校党务工作者做事情只求“过得去”而不求“过得硬”。
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未能触及到灵魂,开展党日活动和学习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部分高校党日活动和党支部理论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重视政策和文件的字面学习,缺乏联系实践、联系党员的自身情况,让学生党员感觉到每次的活动和理论学习是任务,而不是真正的需求。一旦学生党员回到学习和生活中,仍然无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造成这一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长效培养教育机制,未能对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和党日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没有充分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党员的先进评比方面,高校实践中倾向于以成绩挂帅、以投票为主的方式,对学生党员的考核重学习成绩、重看得见的表现,而忽视了党性修养和道德风范;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对那些默默奉献、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敢于担当,对公益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不在乎名誉、不计较得失的学生党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奖励,更没有以此为榜样来树立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标杆。造成这一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高校对于具备“老黄牛精神”的学生党员缺乏挖掘的手段和宣传,另外,在对学生党员的考核和教育过程中,缺乏求真务实的一面。
高校党务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和学校具体相关要求,切实开展具体工作。首先,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高校党务工作者要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将其早日吸纳到党组织中;其次,要严格审核入党申请书及思想汇报等书面材料,动态关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的思想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入党后的真实表现,对于只想组织上入党思想上脱党,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目的而入党的学生要批评教育,暂缓其入党时间;对于写不出思想汇报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组织的了解和认识,向他们宣讲革命英雄和先锋模范事迹,从观念上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要认真负责地严格甄选,为党组织选拔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长效教育培养机制。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和培训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通过完善培训流程、创新培训方式、改进培训内容,使得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更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要求,培训内容更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进而使高校学生党员学习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党员切实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并有所收获。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高校应通过长期、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使每一名学生党员都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高校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切实保证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全面、客观、公开、公正。考核和评价学生党员要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兼顾全面,既要看学习成绩,又要考察综合思想品德、党性修养等因素,杜绝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忽略道德品质和党性修养。这就要求,高校对党员的考核和评价不能只在年终或者学期末,而要在学生党员的平时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规范地记录和评价学生党员的言行和表现,用学生党员学习的效果来检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用学生党员平时的言行来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高校要为学生党员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理论学习最终要落实到行动,经过实践的真知灼见才经得起考验。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党员将所学的思想和理论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促使党员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学习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例如,高校可通过与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等开展联学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场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党员在每一次讲解和主题汇报中,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范带头作用需要精神层面的感召,更需要一些鲜活的事迹作为支撑。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优秀的党员事迹,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4];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需要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实例,走在前,作表率。例如,高校可通过开展“大家谈”“先锋讲坛”等活动,让优秀学生党员将自己的故事说给大家听,用生动的故事代替生硬的宣传,用感人的事迹树立起学习的目标和形象,让学生们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动力[5]。
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规范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稳定发挥教育管理系统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