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化路径研究
——基于对南平“水美经济”经验推广的思考

2021-11-22 22:02李筱蔓曾芳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遗产地水库资源

李筱蔓 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根本支撑,也是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振兴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促进水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福建省当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1]。上李水库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是厦门岛内最早的水库之一,也是福建水文化遗产地之一,也是我国东南部最早的城市自来水设施,有“远东第一水厂”的美誉。上李水库处于三山环抱之中,将雨水和泉水巧妙地存储其中,水库不仅水源充沛,而且水质优良。过去的居民仅将库水用于传统的饮用,然而水库所隐含的生态价值和潜力均有待挖掘。为了在新生态振兴背景下守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水资源不集中、开发程度小、经济效益低的限制,以福建省厦门市上李水库为例,探索水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化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厦门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资源本底

1.1 水资源本底

上李水库的建成,主要为了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匮乏的突出问题。上李水库于1927年竣工,上李水库坝堤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呈弧形,由西北至东南,全长约300米,最大高度达40余米,虽然大坝使用已有百年之久,但结构仍然完整。据数据调查显示,水库最大需水量达127.2万立方米,直观地说,可供当时20多万的厦门市民使用9个月之久。在天然的优势地理环境下,水资源充沛且优质。

1.2 生态与环境资源本底

水库内不仅绿色植被覆盖率高,并且野生动物和各种鸟类繁多,有雀科、文鸟科、黄鹂科等鸟类几十种。优渥的生态与环境资源,造就其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水库周边及其水源涵养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也为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

1.3 文化旅游资源本底

水库周边风景宜人,环境优美,是天然的旅游观光场所。可在保持“水美”为核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上李水库内的环境资源及其生态资源来开展旅游活动,打造品牌建设。与此同时,上李水库的文化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厦门自来水历史,其中必须提到爱国华侨黄奕住。20世纪20年代,厦门岛同鼓浪屿一样,都是四面环海的小岛屿,海水资源充沛,但均不能饮用,如果岛上的居民想要饮水,都要依赖运水船来供应。若遇到恶劣天气,岛上居民则无水饮用。另外,输送的江水未经过滤,水质污浊,用水安全堪忧。黄奕住先生考虑到上述情况,决定成立厦门市自来水公司,第一次真正意义地解决了居民用水短缺的问题,也提高了水质的安全,减少了因饮用受污染水源而导致的患病。黄奕住先生的爱国精神俨然成为上李水库的一张重要名片,可化无形为有形,创新打造品牌建设形式,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增强水库文化旅游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2 南平市“水美经济”开发经验

近年来,南平市首创的“水美城市”建设,为“水美经济”建设创建了中国样本。在2020年10月2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向全国各地推荐10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南平市“水美经济”开发经验作为福建省唯一案例入选其中。在“南平经验”的指引下,辖区内地表水源和饮用水源的全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了100%,同时促进了南平市的生态产业化,该辖区的水生态产品衍生出的产业集群体总产值累计达到了139亿元,为2.1万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此人数占辖区人口总量的15.2%[4]。“南平经验”为厦门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1 掌握资源情况,打实水生态产品高质量发展基础

认识是发展的前提,首先,应对南平市光泽县辖区内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此能够对全县的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情况、水能资源开发、水生态系统等情况有系统的把握。其次,将县内的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及其涉水工程按照功能用途进行分类,形成对应的5个方面现状评价—水安全方面、水环境方面、水生态方面、水文化方面、水管理方面[3],因地制宜制定出相应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为水生态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2 注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水生态产品绿色发展

改革不可能一次到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总结,稳步推进。当地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探索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加大保护力度,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划定37.68万亩国土面积作为核心区,从“根源”着手,提高水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廊道建设,同步推进洪涝水调蓄和河道清淤治理,助力实现“水美城市”目标。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稳定植被覆盖率,采取相应造林绿化措施。探索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垃圾分类试点从村级开始,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涵养水源,进而促进水生态产品绿色发展。

2.3 依托运营平台搭建,积极推进水生态产品市场化进程

选取当地水力公司作为运营平台,对要素进行合理配置。首先,通过出租买卖、商业竞拍等途径,储备积累相关权利,如水域经营权和所有权等。其次,在“水生态银行”的依托下,开展河道淤泥清理、生态环境恢复等工作,推进水资源市场化交易。最后,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提升绿色价值,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相关技术指标的测定,发展包装水、涉水休闲旅游、绿色养殖等生态产业,助力发展水生态产品产业化。

2.4 以品牌建设为纽带,提升水生态产品产业链价值

利用武夷山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品牌影响力,通过专业技术检测,建立“武夷山水”专属品牌标识,授予达标企业使用权限[5]。在此基础上,通过水生态银行平台,对水生态产品进行系统规划和运营开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的创新业态,达到4个实现—实现“卖资源”、实现“卖环境”、实现“卖产品”、实现“卖高端产品”,使人们从“走近”生态到“走进”生态,释放水生态产品的产业链价值。

2.5 突出制度构建,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化的长效机制

合理的利用资源才是促进资源的长久发展之计,如果过度耗用资源及过度强调经济增长,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最终会陷入水资源耗竭和水质污染的恶性循环。光泽县为此设立断面实时监控点位、管护机制、考核机制及水源生态补偿,对水质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乡村取消补偿,并责令要求整改,以此实现权责分明、奖惩并举[4]。同时,定期监察,严格执法,将责任精准落实到具体的乡镇相关管理机构部门,使得资源产权制度充分发挥监管效力,是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保障。

3 厦门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价值化路径研究

3.1 系统普查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开发资源的基础工作是普查,在全面系统的普查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开发之初,不宜一味追求“速效”模式,首先应调查研究资源本底的情况。委托研究机构进行系统调查,明晰资源的演变趋势,有效收集和调研分析特有资源,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经过实地调查,掌握上李水库的资源情况:目前水库规模开发程度较小,拥有较好的生态完整性,具备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在反复考量研究下确定发展模式,尽可能让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3.2 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上李水库建设

改革发展的建设切忌急功近利,推进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建设要因地制宜,找好切入点,对上李水库体制实施试点先行,划定辖区内的核心发展区,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做好水库的水源涵养工作和生态环境治理,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本地特色生态产品,推动差异化竞争,发展壮大产业。同时,委派水利工程师对水库工程建设、水库蓄水及其运行情况进行系统规划。加快推进当地专业人才引进,为厦门上李水库的长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待试点取得成功后,以点带面,不断向周边范围深入扩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案例,努力实现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生态、经济效益共赢。

3.3 通过运营平台搭建,推进水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

鼓励与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联结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其中,依托“水生态银行”运营平台,助力水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目前,水库价值化调控没有充分结合需求端,对优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尚待提高,此外,目前上李水库的水资源管理手段难以度量其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故以“水生态银行”模式开展绿色金融交易,授权“水生态银行”开展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修复工作,以引入市场手段的方式,促进水库从原本“粗放式管理”向“高效利用”转变。该运营平台借鉴银行运作模式,通过准市场化、类似银行的运作机制,实现供需弹性动态平衡,促进水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进程。

3.4 坚持实施水生态产品品牌化战略,有效拓展生态经济

厦门上李水库有“远东第一水厂”的美誉,水源充沛且水质优良,在满足质量标准和产品检验检测的基础上,可向包装水业务进行拓展,打造专属上李水库的特色品牌。实施水生态产品品牌战略,需要对前期产品定位到中端产品线研发,再到提升品牌美誉度,最后到销售推广的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使品牌能够最大化产生生态经济效益,满足消费者各个层面的需求,形成上李水库水文化遗产地的水生态产品品牌化规模。在品质品牌意识引导下,扩大上李水库当地的水生态产品品牌和区域的影响力,让生态经济成为拉动其水文化遗产地经济增长的新业态。

3.5 构建水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市场机制,激发水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市场活力

首先,基于对南平“水美经济”经验推广的思考,通过构建绿色、开放的市场体系,增强市场调节水生态产品的内生动力和能力,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探索环境权的交易机制,以厦门市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和团体组织多方参与,成立专门的水源污染交易监察监测部门,明确对违规的企业进行分层级的处罚机制。其次,确保市场供需双方的市场交易信息对称,为交易各方提供及时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最后,适当引入市场补偿路径,在产权法定的基础上,推行以水生态产品费用与水权交易为代表的市场补偿方式,在一定限额内,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及社会团体组织有偿转让相应水权,充分发挥市场灵活配置作用,以实现生态经济利益互为补偿的联动作用[6]。

猜你喜欢
遗产地水库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出山店水库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