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源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城镇化是指非农业经济在社会占比的不断提高导致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变。“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传统文化的丰富,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的变化和城市面积的增长。如果城市得到充分发展,还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树立该地区良好的经济文化意识,促进周边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概念是在旧的城镇化基础上衍生的,更要求提高质量,将以前以扩张为主的目标转变为以科学的理念来设计城镇化建设。由我国新型城镇规划内容可以看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享受到平等的社会服务。二是新型城镇化强调科学、协调发展,城乡统筹规划,共同发展。三是新型城镇化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保护。新型城镇化有6个基本特征,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城乡统筹,不放弃农村建设,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是放弃农村,而是更好地发展农村。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7.9%,城镇人口约1.7亿。据国家最新统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由此可见,通往我国的城市道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居民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低2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它是一个紧凑、集约、高密度的发展模式,像中心一样,人均建筑面积严格控制在100 m2以下。建成区数量缓慢增加,自然区域和人文风貌得到成功保护,城市发展要注重特色、人性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正在全国实施。对于不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政府必须提供资源,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包括在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保险覆盖面、降低社会保险成本、完善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必须落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鼓励农民工积极定期参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社会保险、全额保险、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保险、医疗、城镇保险的权利能够为农民工到城市工作做出贡献[1]。建立农村人口和城乡人口医疗保险制度,增加企业债务,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严格遵守新城新区建设要求,根据保护和修复需要,防止城市区域扩散,改善城市规模和结构,开展旧城改造计划 。提升老城活力,加快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建破旧的房屋等建筑物,改善老城区环境。
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城镇化建设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索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首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推动不同层次的城市群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坚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不断培育全国性、区域性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挥好中心大城市的可持续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作用[2]。
其次,提升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治理能力。改进城市治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一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存在的难题。二是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更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3]。三是解决城市发展短板问题,对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的顽症,应大力整治,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
再次,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自主权,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城市。一是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数量,继续适度扩大省直管县试点。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城镇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不断明晰两者之间的边界,加速城镇化进程。
最后,采取城市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尽快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等。中西部地区的主要任务则是要不断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打造几个全国性的城市群,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城镇,着力强化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等。
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城乡产业融合是新城市的主要任务,产业和农村资源的自由流动是最终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农民占劳动力的24.7%,而发达国家的农民占劳动力的比例10%。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城市、增加农业活动、尝试从事非农业工作及缩小它们之间的劳动力差距来提高农业价值。新型城镇化将为乡村振兴计划提供重要支持。
结合产业和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从跨境到农村,融合一、二、三产业,完善产业农村一体化发展体系。新城区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农村与大、中、小城镇之间资源的运行和整合,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但促进了城市发展,还振兴了农村地区。因此,新型城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市民是新城市的基础,共享是新城市的主要目的。确保农民工获得城市地位,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关怀。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城市人口流动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小城镇,以实现城市更多农民工的目标。城乡产业也是重要的城市目标。产业融合可以为农业发展节约能源,实现城市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其中,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从“农民”向“居民”转变、实现农民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方面与居民享有同等权益的根本前提。中央有关文件强调,“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稳定就业、过上正常生活的本市常住居民是有序实施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此外,金融、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安置在城市里,才能真正体会到城市化的感觉,才能实现城市新发展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强调区域层面协调发展战略重要性的同时,也明确了城市结构,即大中小城市和以聚居为主的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两个要求。一是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二是合理组织城市间发展,让城市引导发展。现有城市聚落要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贡献区域产业效益和自然资源,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发展。除了资源整合和空间布局要科学分工,还要优化疏通城市群交通网络,不断提升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惠及各城市的产业和资源,明确分工,并不断提高城市群众的综合竞争力[5]。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科技产业化水平[6]。充分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发挥云计算、物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传统产业确立技术密集型发展目标,依靠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现有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水平,如轨道交通、光电信息和汽车生产等的持续改进。
加强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不断优化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不断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加强新型农场培育,不断完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此外,积极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定期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管理水平[7]。从而进一步实现农村工作向城市转移,增加小城镇人口和竞争力,缩小城乡距离。积极构建现代化、功能齐全的服务业体系。结构上,除了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外,还追求发展区域品牌建设的目标。
此外,健全城镇化的多元投资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采用市场化的机制和运作模式进行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并提高建设效率。例如,应用比较前沿和广泛PPP模式的“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建设—拥有—经营”,以及“建设—经营—转让”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的建设与投资。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增加地方债券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并通过发行债券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不断发挥预算内的引导示范作用,不断引导社会投资的参与力度,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基础配套的有效衔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