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突围:以新发展理念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

2021-11-22 22:02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师生大学学校

李 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办,江苏 南京 210023

1 塑魂与引领:“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为高校师生精神归属的根与魂,大学文化彰显着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大学品牌与特色的凸显不仅要靠数据、榜单、教师、大楼,更需要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以高品质的文化引领渗透到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更加持久、更加深厚的文化建设提升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高校迫切需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通过现代化治理提高发展质量,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为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大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大学文化高层次传承创新的主体,高校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将文化建设上升到学校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高度构建规划,学校事业的建设也势必呈现新发展格局,迎来新的增长点,继而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特色鲜明地完成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任务,真正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2 渗透与反渗透: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大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大学在办学治校过程和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是践行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然而,当前中国大学管理者更注重榜单数据,课堂里充斥着“水课”,教师们奔走于项目课题,学生们只关注分数、保研,学生干部们官僚化日益严重,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层出不穷。大学文化日益被商品文化侵蚀,大学成了教师们挣工分的田地,成了学生们交学费买教育的商品。究其根源,是当前消费主义及其文化对大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渗透,从而导致大学教育符号化、商品化,大学淡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之根本,沦为了对各种指标、分数、证书等符号的追逐者。

鲍德里亚[1]认为消费社会典型的特征是最不该成为商品的东西成为了商品,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当大学文化成为了商品,成为了社会符号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们不再探求真伪、人生意义,而是以商品控制人的思想,主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客体控制一切。甚至人的身体,也成了商品,不再关注人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进行符号化。

中国大学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教育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一是在教育经济规律的影响下教育商品化作用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教育的文化引领性被淡化,高校、教师和学生身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二是商品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的部分属性被过度放大,边界不明确,导致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三是由于教育的商品化导致教育评价更加重视可见可测的行为指标,无暇顾及价值等更深层次更具内涵的东西,结果呈现出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降,然而另一方面各种数据评价表面繁荣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高校主流文化教育活动铺天盖地,然而另一方面主观接受度、认可度不高,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当代“消费社会转型”是继“工业社会转型”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又一次重大转型,其重要特征就是将“生产”与“快感”彻底剥离,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与“快感”紧密融合。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为这种快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扩张动力。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让人从购买或消费中体验快乐,消解精神斗志,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煽动人们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不断侵袭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消费主义思潮在高校中逐渐蔓延带来的诸多乱象。突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布控下的消费主义陷阱,批判消费社会背景下价值理想信念的缺失。坚持反向批判,注重正面发声,以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应当是应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带来的严重危害的破题之举。

3 思想先行与质量变革:以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新格局的路径

面对时下大学文化发展的畸形状态,势必要加强顶层设计、重塑大学精神、强调人文传统、恢复教育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将文化建设贯穿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领域中,实现高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3.1 顶层设计创新思路:把大学精神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大学文化建设要从顶层设计开始谋划,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全局视角、系统论的方法确定建设目标,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素,制定长远方案,从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园建筑、文化标识等方面通盘设计,让大学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优秀基因,覆盖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让全体师生都能感受到大学文化的涵养[2]。在当前中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状下,将大学校长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定位、文化价值紧密结合,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凝练生成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发展脉络,才能塑造出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完整的大学文化形象,为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3.2 各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文化建设贯穿大学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之中

大学要把文化建设渗透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管理制度设计、校风校貌打造、民生保障落实等全方位各领域中,因此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十分必要。借助部门间的合力,促进大学文化发挥引领发展的效能。过去往往是宣传部门、党团系统比较重视大学文化建设,行政业务部门往往少有考虑。因此,构建文化建设新发展格局要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加强协同联动、注重整体推进,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避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立足办学历史,赓续文化基因。学校文化因建校而生,因发展而兴。要追根溯源、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校史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组建学生校史讲解团、离退休教师宣讲团,讲述学校发展历史和先贤故事,弘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治学精神;建设好有形或无形的校史文化宣讲阵地,营造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传承好、研究好、保护好校史文化,将老一辈的文化情怀融入新一代师生的兴校事业之中。以校本文化的优秀基因,培育创新动能,积蓄和激发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夯实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爱校荣校文化氛围在大学校园里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打造系统工程,构建浸润体系。一是以文化人,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树牢理论根基,贯通大学的“第一课堂”与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第二课堂”,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良好教育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以情动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素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以境育人,推动学校楼、堂、馆、园、林、路建设达到用、美、育三者功能的和谐统一,以校园歌曲、校园微视频、文创产品等精品文化项目为抓手,将学校的人文底蕴转变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不断挖掘与提升学校的发展潜力,凸显学校的人文魅力,强化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淬炼人文精神,形成抵制自觉。要以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为立足点,优化学科结构,凸显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力,增强学校整体的人文社科水平。开设通识课程,文理互渗,让大学培养的人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使命追求,否则就会出现价值体系混乱的现象,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学术功利化和教育浮躁等与大学精神不符的劣质文化。擦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确立文化自觉、扛起使命担当,以更高尚的文化要求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3.3 管理制度绿色高效:以高质量的管理文化推进学术与行政良性互动

要深化文化管理,实现大学文化品位的提高、内涵的丰富,继而落实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制度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质量的有效保证[3]。因此,要全面落实大学章程,推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进学部制改革,深化大学自治制度,突出大学自主办学权,以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等绿色高效的管理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使师生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开展教育活动。倡导建立公平公开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巡查制度,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行政体系。

3.4 管理原则面向师生:以开放兼容的话语体系架设师生与大学治理之间的桥梁

建设好大学文化关键靠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开放办学就是要关切师生需求,面向师生、问计师生、引导师生表达需求、献计献策,让师生既是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又是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享有者。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事业中的主人翁意识,集中师生智慧,凝聚广泛民意,师生的合理诉求、金点子、好建议作为政策导向,将智慧和需求转化为治理能效,推动把立德树人、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治校管理全部工作之中,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导向性,彰显幸福校园文化。

3.5 建设成果共享共荣:扎根中国大地,以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风尚

当前,大学已经成为助力经济建设的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轴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仅服务于高校事业发展,还应当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新风尚。一方面大学文化要适应时代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超越社会文化,勇于创新、敢于批判。让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造福于社会,就是积极服务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持续输出“大学智慧”。集聚校友文化,不断突出大学文化内核,共同打造属于国人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师生大学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