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萌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0)
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是我国社会经济综合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公共管理对其建设的成效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不仅要对其公共设施进行管理,也要对其投资的经济成本进行一定的管控。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想高效开展公共管理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全面思考怎样发挥出公共管理的关键推动作用,从而在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指数。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城镇周边地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工作。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是我国各地区新农村发展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各地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要想更好地完成当前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公共管理。
在当前新农村发展视域下,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是指对新农村地区全部的经济事宜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共管控,其中包含了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经济成本及经济效益。为了促进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地区政府可以科学合理运用公共管理手段,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发挥公共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此来确保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以及各类资金成本的正常流动,从而为我国整体新农村发展建设工作提供强劲助力,也为我国广大的农村生活居民带来实际的好处[1]。
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是我国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基层岗位干部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然而,当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问题,致使部分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进度缓慢。此外,想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必须结合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来有效推进。然而,部分地区相关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导致该地区基层干部系统不健全,难以开展后续相关的调查管理工作。最后,少部分地区的基层岗位干部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认识不全面,不了解公共管理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导致其不能很好完成上级委派下来的相关公共管理工作,从而致使该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无法有效落实。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颁布了许多关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大多是指导各地区如何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标准和工作目标,其中对公共管理的政策及法规提及较少。政策中指导思想较多致使部分地区在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盲从跟进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面子工程”。这些“面子工程”不仅不能为当地的农村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还会浪费当地资金,影响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度。此外,在这些“面子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居民土地被占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其牵涉到当地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如果当地政府机关没有及时有效处理该问题,不仅会损害当地农村居民经济利益,还会引起严重的 社会问题。
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成效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支撑。部分地区想要大力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必须要由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公共管理计划及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案。此外,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工作岗位较少,岗位薪资水平也低于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人才。
当前,部分地区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进行公共管理时出现了所建设的公共事业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的问题。这种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缺乏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经验,直接参考了附近城镇地区的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致使当地对公共事业资金成本投入过大。此外,我国各地城镇地区与附近农村地区的公共管理目标存在着很强的差异性。部分地区采取这种资金成本投入方法直接影响到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2]。
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中,有一部分管理功能是带有扶贫助农性质的经济投资,需要运用部分资金及物质资源帮助当地农村居民发展,提升其日常的生活质量。然而,部分地区参考附近城镇的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导致了该地区将具有扶贫助农性质的资金及物质资源投入到部分“面子工程”当中,从而阻碍了当地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长此以往定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对于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的基层岗位职能规划不清晰的问题,部分地区可以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结构优化入手,根据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比如可以依据当地实际的物资调配、资金管理等职能重新组建有关部门,此外也可以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挑选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具体的公共管理工作。这部分选举出的工作人员既要了解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也要与当地农村居民有一定的良好关系,以便更好地进行当地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最后,各地区也要加大在基层岗位干部群体中对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利好方面的宣传力度,以此提高其对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认知水平,以便让其更好地投入到公共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增进公共管理的成效[3]。
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相关公共管理政策不够具体的情况,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调研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具体地完善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政策。例如,可以明确规定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公共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促使基层岗位干部积极规范自身行为;推出与管理政策相互配套的法律规定,既保证了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有法可依,也能够促使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有效推进,还能在公共管理中最大限度保护当地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推出的相关法律规定也能够更好地监督各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防止部分基层岗位干部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因自身政治思想不坚定,导致其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出现[4]。
我国部分地区想要有效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必须加大自身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部分农村地区可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利用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招聘的方式引进更多思想品质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的公共管理人才;还可以邀请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本地基层岗位干部及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线上”培训授课,加大本地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力度,增强本地基层岗位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当地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公共管理的全面落实。
我国部分地区在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建设公共事业趋于城镇化发展,导致资金成本投入过大,部分地区应该建立健全新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该地区不能直接参考城镇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开展公共事业的建设工作。部分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城镇公共管理计划及实施方案中的先进经验,以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进行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此外,在进行资金成本投入之前,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估,确保其建设完成后不是所谓的“面子工程”,而是真正能够提升本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5]。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地区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是提升当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的有效办法。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加快我国各地区农村的基础建设及经济发展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