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就业帮扶措施

2021-11-22 21:16李萌胡晓佳党吉祥刘佳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援助民办高校

文/李萌 胡晓佳 党吉祥 刘佳琪

据统计,2019年、2020年、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834万人、874万人、909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在这个大环境下,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帮助医院专业贫困生解决就业难题,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明确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分析,结合新时代新特点,应用新方式、新手段对民办高校的医院专业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

一、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岗位供需矛盾

在现代化背景下,医学专业的就业竞争加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医学相关就业岗位有限,产生了岗位供需矛盾。面临诸多的求职者,用人单位必然会择优录取,在激烈的竞争下贫困生如何保障自身的就业成为难题。产生供需矛盾的原因如下:1.医学专业的贫困毕业生更期望留在省级医院内就业,获得较高的心理自信及高薪酬,利于自我实现与提升家庭经济水平,但省级医院就业竞争远大于市级、县级、乡镇级医院,如果医学专业贫困毕业生仅将目光放在优良就业岗位上,极有可能出现就业难问题;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专业就业方向已不再是各级医院的各个岗位,而是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营养师、校医、教师、美容机构等,方向众多,但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狭隘,未看清自身的就业方向,或对部分岗位职业存在偏见,继而在主观因素上产生就业难问题。

(二)就业被动心理

就业问题的核心关键仍在毕业生身上,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产生了就业被动心理。首先,“无为”就业心理。部分民办高校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而未主动出击,错失了最佳的就业机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无为”的就业心理将导致毕业生一次次丧失就业机会。其次,地域范围局限。在当前情况下,民办高校毕业生为新生代“95后”学生,而部分毕业生对家庭、父母过于依赖,独立性相对不足,因此,该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地域范围成为就业的首选条件,但离家近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的就业岗位,可能会使其错失就业良机。最后,贫困生具有自卑心理。贫困毕业生不仅存在物质贫困,部分学生还因物质贫困而引发了精神贫困,相较于其他学生,贫困毕业生较易出现不自信、自卑心理及人际沟通困难等问题,而该类不健康心理会影响医学专业贫困生的就业。

(三)创新创业不足

近年来,社会发展强调创新创业,改变传统思维,注重全方位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潜力,解决就业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应在就业帮扶的基础上加强贫困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其能够具有创新创业素养,通过自身努力脱离贫困[1]。但在实际工作中,贫困生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而产生不自信心理,进而不主动参与“双创”活动,使医学专业贫困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在未来建设中,应注意培育优秀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自信,注重其经营能力的培养,使医学专业贫困生精准就业帮扶具有新的着力点。

(四)就业帮扶不到位

为推动经济发展、挖掘潜在人才,我国早已出台了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但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在贫困生就业帮扶方面仍停留在经济帮扶角度上,在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对医学专业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有所忽视。与此同时,医学专业贫困生由于家庭环境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面对名誉、前途、金钱等因素常产生就业迷茫,民办高校虽已认识到贫困生就业问题,但在实际的就业帮扶工作中仍需继续努力。

二、缓解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就业观念引导

为解决民办高校医学专业的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做好就业观念引导工作,使贫困毕业生能够正视就业问题。第一,发达城市医院竞争激烈,民办高校在毕业季应让学生将就业目光放在多个区域,例如:引导学生整理自身就业计划,梳理自身优劣势及各级医院岗位要求,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条件与各级医院的对应关系,避免学生过于追求三甲医院。在毕业季来临之前,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可带领毕业生前往各等级医院,并介绍各等级医院就业难度,使毕业生能产生清晰的就业想法。针对贫困毕业生,可根据其技能水平、综合表现及家乡所在地,为其定向推荐,以帮助医学专业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第二,引导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不必拘泥于医院就业,应认识到医学专业就业机构的多元化,在毕业就业指导期间,可根据专业的特点,推荐新兴医学相关就业机构,如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校医、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美容机构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适宜的就业结构及岗位。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需要引导毕业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多方式就业观”,不必执着于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其他医学相关机构同样可以得到锻炼,以缓解医学专业就业压力,帮助贫困毕业生就业。

(二)专项心理培训

在毕业季,大部分毕业生均会出现毕业焦虑等现象,且每个毕业生的焦虑点各有不同,为帮助毕业生就业,应在毕业季组织专项心理培训。第一,将不同的就业方式传递给医学专业毕业生。在新时代背景下,除高校招聘会、校园招聘网、高校人才网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依托于智联等移动软件搜索岗位。此外,近年来线上就业发展迅速,教育部推出了“24365智慧就业平台”,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该就业平台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2021年为例,截至5月份,“24365智慧就业平台”已向2021届毕业生提供1451万余条岗位信息,共有3763万毕业生运用“24365智慧就业平台”投递简历,并组织各专业领域的专场招聘会40场,在推广“24365智慧就业平台”的同时推出“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2]。传递就业经验、分享就业途径,能够帮助医学专业毕业生消除被动就业心理,缓解就业问题。第二,传递正确的就业理念,使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合理均衡离家距离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要尊重学生期望离家近的需求,把握好思维引导的度,避免学生错失良好就业机会。第三,重视医学专业贫困生的“扶志”工作,清晰界定贫困生思想问题,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使其能够顺利就业并增强自信。首先,要重视贫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要避免其因物质水平失衡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医学专业的贫困生,其就业压力相对较大,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信。此外,还可组织定期团建、朋辈心理互助、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谈话交流等方式重塑贫困毕业生价值观。其次,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借助入学契机了解医学专业贫困生情况,重点关注低保家庭、残疾家庭、单亲孤儿等情况,建立专项信息库,为相关学生提供持续化的心理辅导。最后,引导医学专业贫困生正确理解富裕与贫困,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优势、劣势,确保贫困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三)开展创新教育

关注民办高校医学专业的贫困生的创新创业问题,注意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思维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创业带动整体就业,从创新创业角度解决医学专业贫困生的就业难题。引导医学专业贫困生客观公正评价自身条件,不可盲目悲观或拒绝就业,为解决该问题,民办高校医学专业可制定贫困生“双创”计划,培养贫困生“双创”思维。第一,做好“双创”启蒙教育,帮助贫困生合理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创业理念。第二,民办高校可在企业、社会、高校等多方主体帮助下,创建医学专业贫困生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实现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医学专业贫困生就业难题。此外,注意总结医学专业贫困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创业方案,引导学生将近年来的新型概念与医学结合,产生创新的观点,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从创业渠道、创业方案两个方面展开精准指导。

(四)落实就业援助

将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落实到底,民办高校必须针对医学专业贫困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整体规划,从经济补助、就业渠道、心理疏导、就业引导、跟踪帮助等不同方面进行援助,确保医学专业贫困生能切实受到就业援助的帮助。如果医学专业贫困生存在创新创业想法,可从创业培训、可行性评估、开发指导、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在创业援助期间,应注意评估创业项目可行性,并对援助款项的后续使用及项目进度进行全面跟踪,避免就业援助款项滥用情况。为更好落实就业援助,地方政府应做好民办高校就业援助监督监管工作,而民办高校需监督医学专业的款项下发情况,确保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能切实感受到政策关怀,通过落实普惠性政策实现民办高校医学专业贫困生的精准就业帮扶。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与民办高校需搭建贫困生就业援助监督通报制度,做好就业援助公示,确保医学专业贫困生能切实得到帮扶资助,缓解贫困生就业难题。

三、结语

医学专业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民办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化背景下,应立足于实际,更新传统就业理念,了解医学专业新的就业方向,转变就业思维,以有效推进医学专业贫困生的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就业观念的引导,开展专项心理培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就业援助等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带动医学专业贫困生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生援助民办高校
爱心援助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