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君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西宁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读写联动模式教学实际上是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实现小学中段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融通和衔接。因此,教师在采用读写联动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等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读写联动模式可以很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在应用这一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动点利用起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此外,当学生学会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写作想法和思想感情了,那他们在语文方面的核心素养也一定会有了很大的提高。
2.1 巧借文本关键词处。翻开教材,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很多文本内容都非常有意思的,并且其中会有很多表现力和概括力都很强的词语,有些甚至直接和文章的主旨内容有很大的联系。[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词对学生进行“补白”的语言训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时,文中提到“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中的“走”和“吹”字用得特别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然后,再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地说一说此处的“走”与“吹”字有何作用?换成其他的字可以吗?再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为作文内容增添色彩。
2.2 巧用文本插图处。语文教材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常会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地方插入一些插图,这些插图一般都会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将这些插图作为读写的联动点。[2]利用这些联动点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述以及写作,将文本的插图转化成文字。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触摸春天》文中就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是一个女孩在花丛中,另一幅是几个人在散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任选一副插图,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描述。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第一幅图,有的同学认为是女孩在花从中跳舞;吸引来了蝴蝶,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女孩在花丛中捉蝴蝶。从本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课文插图不仅可以成为一种可以深入挖掘的教学资源发挥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
可见,利用插图确定读写联动的主题,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认知。
2.3 巧续文本结尾处。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往往都会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将文本的结尾处作为联动点,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涵义对文章进行再创作。学生在进行再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课文中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用文字将其描写出来。这样不仅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满了,也更加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3]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的最后写到:“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阅读完全文,然后根据结尾处所说对文章进行续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再创作: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去的地方是否真的会是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呢?还是生活仍然会很艰苦,并不像文章最后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呢?以此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创作。实践证明,这种通过续写文本结尾处的读写联动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阔他们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联动点,准确把握住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部分进行适当的填写与拓展,让文章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丰富饱满,也更加方便引导学生阅读与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想象力,还可以很好的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借文本关键词处,巧用文本插图处,巧续文本结尾处实施读写联动模式教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