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周俊炜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素养,其核心为语文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以及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关键。
语文素养能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语言文字是我们重要的交流工具。”它既要求老师重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又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情感的培养。其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考查一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最好的体现。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学生在习作上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面对这些细致入微的要求,我们该如何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呢?
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是行走在大地上的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看似简单、零碎的语文知识串联到生活实际中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前几日,苏城连下几日大雪,地上很快积下了厚厚的白雪。路边有了很多可爱的小雪人。但是这么美丽的画面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这些小雪人就受到了人为的伤害——他们的躯干变得不再完整,或者上面全都是踢踩的痕迹,让人看得十分揪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他们并没有看到雪人的美丽,进而产生怜惜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这一学段的学生要学会“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既然他们没意识到雪的美丽,那么我趁此机会专门布置观察雪的小练笔,让学生把之前学过的状物方法充分运用起来。
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事物,从而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教师必须俯下身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在习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习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将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我发现口语交际的很多小实验与我们的语文习作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玩一玩,再引导学生议一议、说一说,课后再把这些过程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懂得了制作技巧,又激发了学生乐于说话、写话的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又如,我们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例如春游、秋游、艺术节、书慧节等等。在这些有意思的活动中,我充分鼓励孩子们真正走进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再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来,这样他们的习作就是充满真情实意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
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习作教学中若没有了反馈,则教学活动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一方面可使教师在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修改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可学、能学,学有所获,同时增进师生情感、知识上的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教学活动氛围。可见,教学反馈在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注重作文反馈的及时性。除了书本要求布置的作文,我还时不时布置一些片段描写,主题都是近期学校发生的事情,可长可短。一般就是三五行的篇幅,批改起来耗时不长,隔天就能评讲。其次,教师要注意作文反馈的有效性。我坚决抵触所谓的优秀范文,这里很多东西被太多华丽的辞藻装饰,反而让学生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但是,班级同学的优秀范文是可以大力宣扬的。这是他们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不再有距离感,是无穷的吸引力———他到底是怎么写得这么好的?我要向他学习!凭着这份对习作再钻研的劲儿,学生就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写的片段,到底哪里需要改进,哪些细节是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是否需要再去观察一次?再去实践一次?就这样,通过孩子自我的习作反馈,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习作水平,学生也学会了反复修改作业的好习惯,这对于后续的习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