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策略

2021-11-22 18:16段树新铁岭市委党校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常态主体管理工作

段树新 铁岭市委党校

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逐步进行调整,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体系愈加严峻,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缓解当前经济发展的压力,各主体都需要进行优化和调节,这其中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打造新型的稳定发展形势,落实公共管理工作创新至关重要。但是受到多种体系的影响,公共管理工作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同时也遭遇了新形势带来的诸多困境,而分析这些困境的形成因素和具体状态,并且制定优化解决策略,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强化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质量的首要问题。

一、新常态的核心理念及基础内涵

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体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新常态主要指的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低姿态、高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节[1]。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从传统的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进行转移,经济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以及升级,各方主体均建立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策略角度落实了创新,在传统的要素驱动以及投资驱动中,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创新驱动理念,这导致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而为了缓解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建立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利用各方主体的协同努力,实现经济市场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可以促使经济结构在创新过程中能够逐步进行优化。

综合新常态的主要内容来讲,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新常态建设,而综合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向高质量方向进行推进,人口红利、土地要素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的影响逐渐消失,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提出了三个稳定发展目标[3],即深度城市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以及消费升级。与此同时,也确定了六个重点的改革方向,要实现财产体制、房产税、环境税、利率体制、金融体制、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这六个方面的阶段性改革[3],这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建设都有直观的联系。

在政治方面,党的十八大建立在依法治国以及依宪治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政策引导,通过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需求进行政策条例的优化,促使我国的政治新常态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背景以及相关需求。

在文化层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引领核心,坚持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构建社会发展文化氛围的关键,同时,也是落实民生以及人们思想引导的重要标准。

另外,在社会层面上,必须要打造全民懂法、守法、护法、信法的社会环境,确保政治新常态能够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公共管理工作的优化和创新,促使社会管理能够逐步推进,并且形成新型的局面。而在环境层面,需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环境优化建设,打造新型的人与环境平等观念和体制。

从总体形势上来看,在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那么这为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困境和矛盾。

二、新常态环境下公共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既有基础和新型规划之间的矛盾问题

从当前的治理体系优化改革方向来讲,实际的治理工作能力以及治理工作效率较低,治理效果往往无法满足当前的新常态社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公共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这是当前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矛盾[4],也是直接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和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突出表现为,当前政府机构在进行机制创新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内部结构分化不够明确,外部发展影响因素较多,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先要解决眼下的问题,才能够建立在长远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创新,若未能及时解决既有的问题,那么打造出来的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将过于虚空,难以落地。

(二)公共管理工作基础方法和实践之间存在矛盾

综合实际情况来讲,当前部分社会机构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技术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效率较低,积极性较差,缺乏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公共管理的意识,在技术研发创新角度存在手段僵化和形式单一化的局面,这限制了公共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导致部分理论和制度无法落实。

(三)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较差

首先,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来看,在当前社会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现代化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首要载体,社会网络也需要拥有恰当的制度体系进行约束,传统的网络制约机制还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性以及约束性,那么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主体单位就必须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这样才能够合理地划分不同组织单位的社会职能,促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够有条理,有目的,能问责,能创新。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讲,社会组织机构的现代化发展质量不高,缺乏有力的优化策略,导致职能分配不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无法认清自身的工作范围和肩负的责任,导致既有的公共管理能力和规划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另外,从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协作关系来看,由于整体的组织文化体系健全不够完善,价值理念的落实也有待提升,导致社会组织主体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串联性不够紧密,个体的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将有可能影响整体的社会环境,而公共管理个体和社会基层个体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若未能实现针对性的个体管理,则有可能导致群体的价值意识缺失,而群体的质量下降,便会导致区域内的社会管理机构存在管理风险,若未能按照科学的理念和约束制度进行法律法规的执行,伦理道德的掌控程度不高,便会限制公共组织主体的运行效率,也会阻碍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公共管理工作突破新常态困境的相关策略

(一)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体的治理能力

治理能力将是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效率的主要评价标准,与此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主体,在进行公共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有效的执行方案以及规章制度,也要确保自身有着极强的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组织人员以及地方政府必须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进行公共管理工作创新,同时社会基层大众也要建立在个人社会影响力以及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优化,确保能够与地方主体之间打造紧密的交流沟通关系,能够为社会主体组织工作的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提供更多的发展依据。

针对社会治理来讲,社会组织群众以及政府之间承担的工作责任和工作义务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社会主体明确自身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分化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地方政府起到社会引导力量,社会组织及机构是主要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对象,同时也是进行基层引导的主体,基层群众在这其中起到分子的结构作用,能够打造群众聚合力[5],能够为组织以及社会主体的治理提供依据和建议,进行社会监督,这样才能够确保公共管理工作凝聚多主体的力量,进一步拓展向心力以及社会影响。

(二)打造新型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

公共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通过理论体系实现的行为管理,而是需要借助大量的工具以及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那么公共管理技术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公共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社会公共管理技术主要涉及到了智慧政务、数字治理、绩效治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技术体系,公共管理者必须要建立在现代化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体系的优化,打造新型的公共管理工具,这样才能够促使制度以及理论的建设能够落地有声,同时可以通过多种技术体系实现行为规范的约束,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

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地分析当前的公共管理现状,并且及时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技术体系,转化地方政府内部僵化的管理局面和结构分支,进一步借助新型的技术体系和现代化的技术思想来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打造智能网上平台,利用手机终端以及智慧软件,实现基础的公共管控,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社会监测,这样能够让公共管理工作更加便捷、简约,且具有极强的运转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公共管理的机制体系

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其具备合法性以及合理性,那么打造新型的社会治理机制和体系制度至关重要,治理原则必须要建立在社会公共价值的创造以及影响基础上进行分析,治理的主体要确保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6],治理的内容必须要与当前现代化社会发展相符,要与新常态的社会发展理念以及发展方向相符,这样打造出来的公共管理制度才可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公平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提供新的动力,解决当前存在的挑战和困境,而公共管理工作也要建立在这些角度进行优化。打造新型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主体以及基层民众之间的联系,同时必须要坚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进度创新,落实基础公共治理状态的监测,这样才能够实现进阶式发展,促使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稳步前进。

猜你喜欢
常态主体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