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华
估算是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即得到计算题的粗略答案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猜出合理近似值的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估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并把原选学的估算内容作为必要的内容。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技巧,相对于繁杂的运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估算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使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1千克=1000克之后,笔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吗?有学生连忙回答,要用秤称一称才知道。笔者及时追问:“我们昨天称了一个鸡蛋有多重,可是现在我们没有秤,也没有鸡蛋,怎么办呢?难道就不能知道吗?”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明白了可以把一个鸡蛋的重量估为50克,那么10个鸡蛋大约就有500克,20个鸡蛋大约就有1千克,所以2千克鸡蛋大约有40个。经历了这样的估算过程后,学生明白了不用秤称也能大概知道物品的重量,体会到估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明白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了学习估算的兴趣。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计而不必做出准确计算,并以正确的算理为基础,通过迅速而合理的观察和思考,在众多信息之中找出有用的或者关键的数学信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在估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1)把估算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时,学生有时会忘了进位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比如,会将297+612计算成809。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在计算前对计算的结果先估一估。通过估一估,学生明白:297≈300,612≈600,300+600=900,因此答案接近900,809肯定不对。估算不是胡乱猜想,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就可以判断答案的范围。这里将计算与估算结合真是相得益彰。(2)把估算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估算的最大价值就是可以给学生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教师要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例如,我们要用边长为5分米的方砖铺一个38平方米的房间,大约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这里我们可以把38平方米估成40平方米,40平方米=4000平方分米,4000÷(5×5)=160(块),所以大约需要160块这样的方砖。
1.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切入教学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例13中,已知的条件是“电话的价格是358元,吹风机的价格是218元”。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要求得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应先算一算这两种商品的价格和是多少,即求358+218的和,然后再与500元进行比较。可是358+218是多位数加多位数,至今为止二年级的学生还没学过,而他们的逻辑起点还停留在整百数的加减法,因此,教师只有选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把358看成整百数300,218看成整百数200,300+200=500。又因为358比300多,218比200多,所以两种商品的价格应比500元多,所以买这两件商品500元不够。
2.根据学生的生活起点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这里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起点来调整估算策略。大部分二年级的学生没有独自购买或者摘苹果称重的经验,所以,这里教师可以先称称一个苹果的重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苹果重量的感性经验,然后估一估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最后再估计王奶奶摘的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1.把估算作为解决计算问题的一个步骤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在笔算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计算,或者在学生计算过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来验算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比如,对于480+340=?我们可以先估一估,结果应接近800,比800多,如果笔算结果是720,那就明显说明笔算错误了。
2.用算法多样化提升学生估算能力
例如,对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例13中的“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估算,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剩下的钱不到200元,不够买一台吹风机。所以得出结论:买这两件商品500元不够。
第一,模拟情境练习。比如,对于“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一题就可以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进行估算练习。
第二,实践性练习。对于《课程标准》中的估计“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数学书是由多少张纸装订而成的,有多厚,再将10本教科书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请学生感受一下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逐步建立大数的表象。然后想一想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第三,综合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就是把情境练习和实践性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比如,多功能厅有800个座位,一年级10个班,每个班有50多名学生,请问一年级10个班能同时坐下吗?这一题我们可以带领一个班的学生亲自去多功能厅坐坐,感受一下800个座位是多大,50多名学生坐下会占多功能厅的多少座位,从而估计10个班能不能同时坐下,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提高估算能力。
第一,简化数据,凑整估算。凑整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第二,往小估,往大估。例如,三班有92人要去展览馆参观,门票8元/人。(1)带700元买门票够吗?(2)800元买门票够吗?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就要往小了估,92≈90,90×8=720,720>700,所以700元买门票不够。而第二个问题就要往大了估,92≈100,100×8=800,而92×8<800,所以800元买门票肯定够。
第三,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要判断700+245-262的结果比700大还是小。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结果肯定比700小。再如,1÷0.95根据“一个数除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比原数大”可知,1÷0.95的结果肯定大于1。
除了上面三种方法,还有取中间数估算、用特殊数据进行估算、依据生活经验估算、利用乘法口诀估算等。只有真正认识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才会主动地应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且估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其能够快速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