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尝试

2021-11-22 17:16孙杏芳
读与写 2021年6期
关键词:细节道德情境

孙杏芳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中心小学 广东 广州 510900)

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以后,品德教育才能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让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正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省悟、内化,才能提升道德认识水平,效果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可以创设适合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在听了两位老师的《父母多爱我》这两节课后,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思故我所得,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问题的空泛化,没有思考维度的问题不会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对问题的简单思考,学生一般都会按照大家所希望的善的道德观念,确立自己回答一些道德问题的逻辑起点。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道德观念却很难转化为一种践行。造成这种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就在于设问没有深入到位;没有细化思考、触动学生的真实感受;没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中,使其思维动起来、感受起来,从而触动自己做事、做人的心灵深处。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的巧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

周一冠先生曾说:“教师的提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在《父母多爱我》这课中,当学生都初步感受到父母的爱是默默的、无处不在的,老师巧设各种问题情境,学生的感悟更深了。老师出示了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学生认真阅读后,老师满含深情地问:“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她们为什么这样做?”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一条鱼,你喜欢吃哪个部位?在你们家,一条鱼是怎么吃的?”具有穿透力的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引导着学生去体验。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吃鱼肚子,鱼肚子都是我吃的。”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吃鱼头。”有的学生说:“鱼眼睛。”听课的教师都情不自禁地笑了。教师继续追问:“你们父母把这一部分留给你吃?为什么?”学生自豪地说:“因为我喜欢吃鱼肚子啊”。另一学生也抢着说:“是的,因为我喜欢。”“就是因为你喜欢,大家都留给你吃。那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鱼的哪个部位吗?可能她也喜欢吃鱼肚子呢?”学生沉默了。大家都在沉思着,老师一句简单的小结道出了天下父母默默的爱,老师说:“不管妈妈留下哪一部分给你们吃,都是你们喜欢吃的,妈妈们的心思总是相同的,这就是妈妈默默的爱。”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让学生在追问中体会,感悟,感受自然加深。教师再次挑拨情弦,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像这样的小故事,满满的爱自然流淌。赞科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老师巧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所上升、有所发展。这样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生命的活力。

围绕学习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情境,并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疑点、难点设计问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行统一。

2.创设生活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在《父母多爱我》这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令我们感动的小事,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感动。”接着教师播放了视频《父与子的背影》,视频中有学生熟悉的背影,有熟悉的校门口,有爸爸妈妈恋恋的目光,教师一句“父母的爱藏在哪里呢?”此情此景,学生内心的那根情弦,悄悄地被拨动了。接着教师一句简单的话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我们把父母看作一棵强壮的大树,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它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伙伴……”接着配乐播放父母风雨无阻接送孩子的视频。在观看中,学生的记忆之门被缓缓打开,一件件小事、一滴滴父母之爱,如一股股暖流,激发出学生对父母的亲情,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父母默默的爱。

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

在这里,促使学生感悟的并非是教师的灌输,而是教师拨动了学生那条名叫“亲情”的情弦。如果学生能体验到与父母的那份情,那份爱,那么这些情感体验就可以感染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生活中学生每天都沐浴在亲人的爱之中。可事实上,因为生活的匆忙、感受的粗略等原因,学生没深刻体会到这份爱。这些生活情境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隐性却丰盛的资源,是学生的情感基奠。重现学生的这些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真情,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同意。

3.抓住细节情境,深化情感体验

课堂上,有时学生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细节,如困惑、质疑、奇思妙想、错误的认识等。有些教师往往比较担心影响教学,甚至忽视而过。其实,这些细节、往往都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突破点。教师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将细节加以开发,使之成为有利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正确的方向。

“细节情境”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却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却孕育深刻。如果教师能紧紧抓住细节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就会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细节促就了成功”,我想把这句话引用在这节课上,因为教师的敏锐,紧紧抓住了情感细节,使这节课锦上添花。当一位学生在认真地读着妈妈写给他的一封信时,那眼中闪闪的泪光没有逃过老师的眼睛,她紧紧地抓住这个细节情境,把细节扩大、发展,让这一细节再造成一个鲜活的体验活动。这时教师及时追问:“你体会到父母的爱了吗?你挑一段读给大家听,说说你的感受。”这位学生哽咽着读出妈妈的信,大家与这位同学都在感受着父母那浓浓的爱,教学在这一情境细节中升华,情升华,行升华。教学不再是被动接纳,而是成为学生的主观所需。

学生的感慨发言正是本节课成功所在,“家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家给了我温暖,爸爸妈妈的爱让我健康成长。我也应该为家贡献一分力。”教师及时总结:“是的,从今天起,让我们手牵手,让我们用爱拉近彼此的心,让我们通过爱彼此依赖着也幸福着。”

课堂上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情境”,我们的教学才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细节,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学生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些细节,都是其道德认知、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真实体验,是极其珍贵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细节情境的力量,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课例中的这位教师没有对其听之任之,而是正确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思考,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向更深层的思考,引发情感共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抓住细节情境进行铺展,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学过程也成为他们情感体验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

4.延伸活动情境,升华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它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它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一节课的延伸是教学重要的环节。好的课堂延伸不仅对每节课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收到画龙点睛、激发感情、发挥想象、启迪灵感的教学效果。课后延伸,旨在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使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践履和彰显。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课后的学习中,生成一些新的学习主题,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丰实,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教育的主题延伸到课外。有效的品德教育需要体验,课堂的体验、课后的体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后自我体验、感受、领悟,激发情感共鸣,引发行为反思,提升道德认识水平,从而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

教师设计《父母多爱我》这节课时,主要设计了以下这几个环节:发现爱——感受爱——升华爱——延伸爱。在最后部分,教师设计了给爸爸妈妈回信这个环节,学生在读家长给自己的信,聆听家长的声音时,有些已经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老师紧紧抓住这个延伸点,让学生把这份感动写下来,给妈妈爸爸回信,表达自己的爱。在下一节课中学生继续交流写信时的感受,爸爸妈妈收到回信时的反应。学生在感受着父母默默的爱时,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感恩这份爱,将教育的主题延伸到课外。在和谐的课堂里,有的是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有的是那浓浓的“情”。

“情”是学生发自内心最真实、最感性的心理感受。它是同具体的道德形象以及人的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情”使亲情更浓;“情”使友情更厚;“情”使道德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更“高”;“情”能让学生感受道德事件中人物的精神力量;“情”也能使学生对自己不良的行为产生自省……情真,意切,行更坚!

巧设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细节道德情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