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敏
(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初级中学 吉林 农安 130208)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非常重要,其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不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构建起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家长和学校要互相配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并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构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价值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设定、完善课程的设置、各学科教育体系的融合等,提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中重要的一个里程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价值观取向不正确。再加上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过早的接触到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很不利。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关键内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会对社会、对家庭、对学校、对自己都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疗和关注,很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目前,有些初中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教学中仅安排一两名学生辅导员或者非心里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开展一些见得心理咨询工作,不仅不够专业,而且覆盖面也不广,很难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度也不高,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严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构建起科学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学校和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实现心理课程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由于部分学校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走向了一定的误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彻于教学全过程。很多学校都在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师,或者是每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但是这种程度的心理教育远远不能发挥出实际作用。
2.1 课程的设置不依据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目标。部分学校不重视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性不强。在课程开展中,没有充分调研,在不了解学生实际状况下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时会出现偏离实际的情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有些学校虽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课程设置中又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做到时常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出现的厌烦、叛逆、焦虑、失落、异常等心理及行为状况不能给与及时的关注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在人格发展中出现了自私、傲慢、抑郁、孤僻等问题,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的交友、沟通、学习等都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2 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初中生面临着升高中的中考压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声望,把所有的负担和压力都放在了学生的中考成绩上,一味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个人心理问题重视得不够,甚至认为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有些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都是正常的,不会发生太大的问题。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纪律遵守等方面,完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交流和沟通。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不够,是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外在原因。
3.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是前提。明确初中生课程教学目标是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前提。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帮助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初中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初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在教学中学生的实际表现,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经常性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动态,对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更新和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信任老师,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导。学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让课程的安排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展。
3.2 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设置是构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由于初中生面临中考的重任,所以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给了考试科目的教学,对于一些课外课程安排的时间很少,有些非主要课程还经常被考试科目的课程占用。其实学生的心理辅导并非一日之功,心理问题的解决速度又因人而异,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都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心理教师和所有课程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让学生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得到适当的心理指导。最后,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一些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都是不可取的。总之,心理课程的设计在内容、方式、时间的安排上都要合情合理,既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就能兼顾到学校的教育开展。尤其在方式和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保密性要做好,以免学生的内心受到更严重的打击。在内容的设计中要尽可能的多样化,通过各种方式去检测和考察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身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3.3 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提升心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心理教师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起来,并通过不断探究探索,总结适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目前,有些初中学校,在心理教师配备上仅安排一两名心理教师,有的教师还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学校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双重方式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教学队伍的建设是最重要的教学开展依据,心理健康也是如此。学校要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心理导师进行培训,增强老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让全体老师都能了解心理教育,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对学校的心理课程有促进作用,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4 构建心理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课程评价体系,能够让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目标可依据,有规定可依据。没有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学也就如同盲人摸象,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重视过程评价,而非单纯的结果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师自身进行评价,然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不仅敢于正面自己,勇于认识自己,而且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端正认识。教师在学生心理辅导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的评价的关键。同时要让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并根据教育实践不断调整教学评价指标和体系。要让心理课程的评价更加全面,而不是简单的片面性评价。有效的评价才能让教学的开展更加合理,才能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重视。包括家长的评价,家长是负责学生心理的重要人物,应该也加入到心理教育中,负责日常对学生的教导和看管,在教学评价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提升,让心理课程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初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关键成长阶段,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大力度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完善心理课程,让心理课程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