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伟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宿是利用当地民居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八百平方米,主要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2010年以后,中国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促生民宿、客栈等个性化住宿设施产生,逐渐形成许多知名的民宿聚集区,尤其是乡村民宿以其优美的环境、独特的体验受到旅游者的追捧。民宿发展吸引资本、技术、人才流向乡村,尤其是吸引大量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流,通过民宿建设能够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民宿成为活跃乡村经济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抓手。
龙脊村位于龙脊梯田核心景区内,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和平寨四个壮族村寨,至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据《龙胜县志》记载,廖姓居民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南丹庆远府迁入龙脊村。龙脊村是传统风水选址的典型,拥有广西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吊脚木楼建筑群,五处建筑已经有超过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已有两百五十年的历史。村寨以丰富的干栏式建筑、风雨桥、石刻、壮族风情景观而闻名,龙脊古壮寨受到中外游客的广泛好评。
随着龙脊梯田旅游的发展,当地的很多居民开始旅游就业转型,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旅游就业来获取收入,开始利用闲置的房屋或重建房屋打造旅游住宿设施。民宿建设初期发展定位相对较低,主要是餐饮+住宿的农家乐形式,价格亦相对较低,当地梯田景观、居民热情态度以及独特建筑风格打造特色民宿,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基本都保持90%以上,居民获得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2015年以来,随着旅游者对住宿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龙脊村民宿业主开始对房屋进行整体改造,将民族元素(主要是壮族)融入民宿建筑设计,以民宿形式展示文化,从房屋外立面、房间内饰以及床上用品提升,提高民宿整体档次,给予旅游者良好的旅游体验。
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民宿多为居民利用自建房进行改造而成,龙脊村早期民宿主要作为副业存在,居民利用农业和景区工作之外的其他时间进行经营管理。随着龙脊梯田知名度提高和游客增多,高入住率使得当地居民不得不改变管理策略,开始用夫妻店的形式经营民宿,家庭成员分工协作,有的居民甚至辞去景区工作专心经营民宿,民宿逐渐成为家庭主业,品质、服务以及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发展民宿最直接的动力就是民宿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对于外出务工而言,旅游业和民宿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不离本土”就业,而且民宿经营得当的话,还能够获得比务工更高的经济收入。居民将闲置房屋改造进行经营,本身就是商业行为,龙脊梯田的游客数量快速增长,给龙脊村民宿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尤其是旅游旺季,龙脊村民宿入住率较高,房价自然也水涨船高,旺季的经营能够获取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改变龙脊村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基本每个经营民宿的居民都能够改造4~10间左右的房屋进行经营,宅基地面积稍大的还可以将一楼改造为餐厅,形成餐饮与住宿一体化的民宿经营形式。除了部分居民全职经营民宿以外,绝大部分居民都将民宿作为副业,以夫妻店的形式来进行经营,既不放弃农业和景区的工作,又能兼顾民宿运营。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业产出效能不足,使得许多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其他产业,农村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空心化”状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持续活跃到现在。龙脊村在本世纪初亦出现劳动力流出现象,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向珠三角地区,留守村子的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其中妇女成为主要的劳动力,大面积的农业土地难以继续发挥产业活力,农业效益很难提高。
龙脊梯田的旅游发展给予当地居民部分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服务人员、保安、贩卖、导游以及自营农家乐等,这种初级的社区参与形式让部分当地居民(尤其是妇女)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吸纳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2010年以来,民宿概念逐渐被当地居民所接受,成为当地主流的住宿接待形式,当地政府提供给居民民宿创业优惠政策,例如贷款、税收、建房等,方便当地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农村住房和经营两个方面的问题。
早期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很多传统村落建筑走向颓败,农耕文化逐渐被放弃,民宿的发展给予文化传承和传播更多的活力。龙脊村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成为民宿发展创新的源泉,社区居民参与龙脊村的民宿发展,能够通过民宿的形式展现壮族特色建筑、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通过全面保护乡村景观和传统建筑,营造原汁原味的壮乡氛围,重新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
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逐渐提升,现代民宿不再只是提供简单的食宿,而是体验多元性、独特性的地方文化,社区参与能够让更多的游客直接感受当地文化。当游客住宿时,没有人比本地居民更了解当地文化,主客深入交流才是民宿与普通酒店的最大区别。
优秀的文化和优秀的民宿主人是民宿发展的灵魂,民宿主人展示当地民族特色、民俗活动以及地方美食,可以吸引志趣相投之人,让民宿成为爱好者的聚集地。龙脊村所在的区域是一个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包含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龙脊梯田所展示的是当地的农耕文化,而民宿则为其他民族文化展示提供良好的平台,从村落布局、建筑特色、房屋内饰以及地方美食无不体现当地民族特色,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涵,提供给旅游者更为深刻的体验。
龙脊村所在的龙脊梯田景区处于高山地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对部分游客而言,短时间游览不足以体验到梯田景观的精华,龙脊村民宿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补充,提供“游”之外的“吃、住、娱”要素,夜间的住宿加深了当地居民(民宿业主)与游客之间的感情交流。
发展乡村民宿要以社区参与为主导,提高居民参与民宿发展的积极性,是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现实需要。当前,龙脊村民宿已经进入提质增效时期,但居民的参与程度仍然相对较低,龙脊村居民自营的民宿约30家,只占据总户数的1/10,除去部分区位、人员因素限制以外,其他很多居民都停留在劳务输出阶段(外出务工、景区务工等)。民宿前期需要进行建房、装修以及配备餐饮设施等投入,花费相对较高,很多村民对经营盈亏的不确定性甚至存在畏难心理,成为限制龙脊村民宿产业集群的重要障碍。
建立社区主导的民宿产业发展形式,需要加强村民经营管理的示范效应。前期经营成功的民宿业主,要通过自身成功案例来激励村民投入民宿发展,同时可考虑由村民委员会牵头,建立民宿扶持发展的相关组织,利用成功经营的经验,对有意愿投入民宿经营的居民给予支持,利用申请贷款、技术支持、营销推广来推动居民投入民宿建设,形成龙脊村的民宿规模,提升民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龙脊村所在的龙脊梯田景区由于地处山区,旅游淡旺季比较明显,旺季民宿通常价格偏高,入住率基本都是百分之百,黄金周(十一、五一)和小长假(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中秋节)定价能够达到平常的三至五倍,而且还一房难求,龙脊村民宿业主全年的收益几乎都来自这半年的经营。每年11月份以后,龙脊梯田旅游进入淡季,龙脊村民宿几乎没有客流,很多民宿业主选择关闭民宿外出务工来贴补家用,其他留守人员则成为景区兼职工作人员。
旅游淡旺季是受到自然、气候等综合影响的难题,结合龙脊村民宿的现状,依托龙脊梯田景区,加强旅游淡季的促销措施和力度,民宿、景区联合来实行淡季报价机制,以此吸引部分对价格敏感的公司团队旅游、奖励旅游以及农业考察等。同时,利用多种网络渠道开展促销活动,提出“避免拥挤、价格低廉”的宣传主题,弥补淡季客源不足问题,尽可能以薄利多销来填补民宿低入住率的成本。
提高村民参与旅游的程度,让居民共建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通过旅游业和民宿业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生活改善的目的。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到“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以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要被游客和居民共同享有。
民宿产业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住宿,游客的来临推动当地政府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立规则秩序来保障旅游安全,让游客和居民都能够享受旅游业带来的红利。民宿经营能够让居民获取较高的收益,经济驱动力促使居民主动改善居住环境来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居民共同致力于营造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和发展效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民宿产业发展需要保障业主和居民的各项权益,不能出现居民权利处于“非权利”“被决定”和“被表达”状态,利用民宿产业的发展实现居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增权:经济方面要让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旅游和民宿发展的红利,政治方面要赋予居民更多的话语权,社会方面要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弱势人群给予照顾,文化方面要帮助居民树立文化自信并推动文化的传承传播。
龙脊村民宿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少数精英阶层,具备资金、知识和年龄优势的居民能够优先通过民宿发展起来,这部分居民对龙脊村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经济优势,反观部分不具备区位优势的则未能从民宿产业发展中获取利益,只能寄希望于旅游景区发展的少量分红,对这部分居民要建立权利保障机制和保障形式,让他们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民宿的本质内涵就是通过住宿的形式来加强旅游涉入和主客交流,“腾笼换鸟”能够推动民宿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但脱离了“民”的本意。乡村民宿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社区居民才是当地最好的代言人,才能够更好展现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加强民宿业的社区参与,居民既是经营者,又是东道主,能够使民宿回归本意,居民经营民宿既能获取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以旅游需求激励居民将当地最优秀的文化进行挖掘,将其融入民宿的经营管理,树立居民的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使传统文化得到持久活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