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荷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费管理科
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需要工作人员站在经济运营的角度对总体情况进行审视,并及时进行最优决策。因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旧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医院面临着极大的经济运作压力。而管理会计学能综合经济运营分析情况、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经济活动过程等因素把控医院资金流动,进而实现对公立医院的决策支持,对推进发展、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管理会计的日常工作中,需要保持前后两个角度的财务审计:既要向后看,查阅旧账,分析历史问题;又要向前看,分析风险,提供决策方案。
管理会计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工作环境因地制宜,对医院的整体运营进行分析与把控。一方面以预算执行情况为着手点,对公立医院当前财务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各个科室年度项目执行情况、预算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成果等。这些财务指标的分析有助于项目预算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压缩,加大监管作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回收效率。另一方面在总结医院的收支情况时,也应立足于医疗活动本身,对医院的各项收入、药品器械等支出等进行详尽的列举,才能实现对医院财务管理历史问题的摸排、对医院财务管理现有系统的把控,为实现医院经济运营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1]。
公立医院因其结构特性,在考虑盈利相关问题时,常常忽略对财务风险方面威胁的重视。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在制作财务报表时,书面内容不仅包括简单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同时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记录手段将能体现医院当前经济运行效率的举债经营比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资金流量等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行状况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资金流动情况,而医院的资金流动情况又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财务人员的风险管控情况。因此需要管理会计建立健全预期风险管控模式,进而丰富的医院的风险管控措施,保证经济运营过程中的平衡稳定。
预算作为一种实施标准,一种控制手段与一种预测方式,在管理会计角度的企业经济运营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预算种类的不同通常采取不同的预算分析手段。例如业务预算本身是指与医院的实质性业务活动相关联的预算,对业务预算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相关部门对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医疗活动开展情况等信息;而资本预算是指用于医院固有资产的扩展、维护等行为的预算,通过对资本预算进行分析就能较为便利的对医院的基建维护、设备革新等行为进行可行性分析;财务预算则指医院一段时间内的收支状况与资金流动,通过对财务预算进行分析,能得知举债经营比率、资产流动比率、短期资金流量等重要运营信息,加强风险把控工作。
在进行成本分析时,不仅需要对各个医疗项目的成本进行管控,管理会计人员也应该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成本计算在内,以确保成本分析的全面性、可信性。一方面继续深化各预算管控机构的成本管控意识,加强成本管控工作,有效减少医院实际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不降低医疗效果、不影响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强化临床活动的管理,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针对历年的财务管理情况整理编写成本分析报告,综合时间流向分析成本波动情况,对成本数值、成本结构的变动与重组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认成本影响因素,并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进而降低公立医院的业务成本,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益。
在公立医院的运营过程中,管理会计应定时定期根据目前运营情况给出财务管理分析报告,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要素进行给出,并利用相关分析原理对数据中体现的问题进行描述。财务分析报告应该力求简洁明了易懂,减少对运营模式的描述,重点集中在对收支结构、盈利能力与资产管理水平等指标的分析上,以此对发展建议、风险把控等问题提供决策手段。
在预算分析、成本分析与经济运营分析之外,因公立医院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仍可以从诸多其他角度对经济运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医院的结构组成,可以进行院-科间医疗行为分析,通过整体-部分系统,综合院级指标信息与科级指标信息,可以全面地评价医院的运行状态和各个科室的工作状况,排查公立医院内部组织的问题。进一步可采取院-院间医疗行为分析,通过对比工作量、工作效率等指标,确认医院发展方向,调整医院发展战略。
在社会发展势头迅猛、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形势下,公立医院需要对旧有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以完成适应新时代的转变。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需要实现整体化与细节化,这两个对立角度的要求促使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局限于“管理型”或是“经营型”,而是需要科学有效的转化为“管理经营型”。首先从整体化角度分析,需要公立医院根据市场经济环境与自身运营状况,制定整体全面的经济经营战略规划,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跨度对医院的发展提出问题,提供答案;其次从细节化角度分析,应充分发挥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利用财务人员各自擅长的区域,对实际财务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提高管理效率,解决机构内部问题;最后结合战略指示与实际问题,得出公立医院在体系运营、结构组成方面的问题,得出最终决策,在转变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医院创收的提升与医院发展的推动。
技术上、手段上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上与理论上的落后。而财务管理相关核心素质的加强,需要不断开展专业相关观念、知识的吸纳、学习。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极强的实践检验性,应杜绝部分管理人员在掌握了操作技巧后就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麻痹行为[3]。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到将现有的技术环境与最新的理念思想相结合,在实务操作中推进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的培育;同时保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于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获知、整理并形成反馈。医院方面也应当紧抓当前时代财务管理的最新态势,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外出对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进行考察学习。应实现财务人员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提高监管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医院实际医疗活动开展过程中具体情况的理解。财务人员不仅应该专精于财会管理的知识,也应对国家财务、卫生相关政策与标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实现将管理会计学与实际业务操作完美融合。
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需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结合医院内部建设情况,向财会信息化发展。财务会计信息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深化思想改革,在财务理念、财务管理、财务业务、财务学习等方面综合使用信息技术,进而完成对传统财务管理机制与现代信息化办公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确保工作效果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办公技术的高效性与即时性;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与生活过程中积极吸纳信息化办公、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相关思想与技术,以实现对传统财务管理机制与传统财务管理过程之间的矛盾的调和。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相较于传统的纸质账本记录有着诸多优点:数据信息在单次输入后即可完成存储,可进行后续的查阅或使用;同时对相关数据的编辑记录都会由日志信息进行记载,可靠性高。对于较为繁琐复杂的大密度数据计算,可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按照运算逻辑进行功能编写,在输入相关数据后即可得到正确结果,省去了人工计算耗费的人力资源。在对医院收支相关数据进行输入、归类、整理、计算与更新后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可得出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营模型,方便从管理会计角度上对分析框架进行构建,为工作人员后续的决策确定与风险管控等工作提供了实际参考与有效指导,便于其提出更有影响力与建设性的改良意见。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缓解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压力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相关人员应强化分析框架的构建、合理对医院运营态势进行分析、掌握经营能力与风险把控能力;同时医院应同时转变财务管理模式、重视财务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建设,让财务系统能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与建议,进而推动公立医院长久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