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9)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社会对具有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更是涉外交流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及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调整,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相提并论,分别明确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以更高要求为例,“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根据课程要求的规定,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单独阶段,而是听、说、读、写、译五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现如今很多学校已经逐渐开始整体化英语教学,翻译模块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仍然缺乏一定的系统研究。
当前在大部分高校的英语课堂上,对学生翻译技巧、理论的讲授开展很少,这部分理论知识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本身掌握的阅读和听说能力,缺少系统性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尽管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穿插进行着翻译理论的讲授,但受限于学生缺乏英语思维、理论基础薄弱,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学生虽然可以取得较高的英语成绩,但英语翻译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翻译水平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在现有标准下的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学校测试中翻译所占比重不足10%,翻译考试基本停留于短句翻译,而且当前英语考试大纲所涉及的相关短语词组以及英语语法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考查停留于形式,并未真正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做到客观的测评。
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目前在国内的中译外人才队伍中,符合要求的专业翻译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授课质量亟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则参差不齐。同时,据调查目前高等院校参加过翻译类继续教育的翻译教师比例不足20%,因此,翻译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翻译教学有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翻译教学环节中,应当规划翻译理论课程模块,精心编排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翻译课程理论,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翻译知识。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授课教师在进行翻译模块的讲解时,应系统地向学生讲述和介绍不同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让学生在理论层面能够游刃有余,为实际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来说,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过对比学习,熟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构词、造句、谋篇及语法特点,从而架构学生完整的翻译能力体系。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不断提高英译汉、汉译英的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的语言转换和跨文化翻译能力。
胡壮麟对外语教学有其独到见解:“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者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高等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语言活动正当其时,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非英语专业的所有学生,完全有足够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刺激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提升翻译能力。比如可定期在班级或者年级开展不同等级难度的口译、笔译、视译等竞赛活动,也可全校进行翻译比拼及讲座,鼓励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发现可翻译的公示语、标识语及校园规章制度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必将大有裨益。
建立完整的理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编排英语翻译教学范本,主要通过从实践角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应用。纸上谈兵终觉浅,第一阶段理论基础夯实之后,在学习翻译的第二阶段,应加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在第二课堂中的实践练习,日常授课中,教师也应定量布置相应的翻译练习,利用网络上充足的资源,寻找不同素材、题材、体裁的片段或者篇章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让翻译学习和日常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深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往往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授课老师除了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之外,教师可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授课班级学生学习程度的段落或者篇章,比如双语的政府工作报告等,让学生提前进行知识学习,在课堂上对重点信息进行剖析讲解,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一定比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双语转换能力。总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提升其翻译能力与技巧的最佳选择。一方面,教师引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英语主动性稍弱,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习,在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练习中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各类的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利用平台进行素材积累和学习,让英语翻译学习融入日常。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他们开阔视野的有力保证。
翻译测评是检验翻译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可以客观反映翻译教学质量,从而能使教师清楚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对于推动翻译教学改革。对于“翻译能力”的测评应该包括:学科能力(subject competence),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语 篇 能 力 (text competence)。目前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测评考试中,对于语篇能力有基本考查,但局限于题目分值低,测评题目僵化等客观因素,很难从客观上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因此应强化语篇能力和转换能力的测试。首先,在英语考试中应适量加大翻译分值比重,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出题模式,如选择、英汉双语转换、译文评析等。此外,翻译测试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而不只是考试的结果,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评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更要注重对学习效果评价的反馈性、及时性,并从不同角色之间的交互程度,线上、线下的参与程度、阶段性翻译测评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客观精准评价。定期公布阶段性测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及时改正个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缩小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翻译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教学模式的突破与转换。首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不是课程的中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和获益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其创新能力,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分享、敢于对不同的见解进行尝试。只有让学生真实体验了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和翻译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另外,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要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要求。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融入学生的专业范围内。如教师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旅游景点介绍、酒店用语等翻译练习,让学生在熟悉的专业领域感受英语的魅力,既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新时代的优势,将网络资源整合成自己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积极在第二课堂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让大学英语翻译学习成为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
在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交流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而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新型综合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除了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之外,翻译能力卓越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出台求真务实的改革举措。同时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学生职场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院校树立自身翻译人才品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高等院校翻译教学的改革之路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多措并举,培养更多具有熟练掌握双语转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