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喜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四丁班)
指导老师:王华
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一家人在乡下避暑。
乡下虽然凉爽,可蚊子也不少。
开头简约,有轻有重,引出下文重点。
这不,一只蚊子飞了过来,肚皮瘪得像一张纸。它振动翅膀,贪婪地看着我们,欢喜地发出“嗡嗡”的叫声,像是发现一顿丰盛的午餐。
趣事开始了,故事也开始了。对蚊子的拟人描写,细腻传神,引发读者兴趣。
它悄悄地落在了一只碗上,静静地寻找时机,却被正从碗里拿西瓜的弟弟发现。他大叫:“蚊子,有蚊子!”说着,顺手抄起一根擀面杖向蚊子打去。乒乒乓乓!——蚊子没打到,桌子却翻了,碗、盆、水果洒了一地。弟弟不甘示弱,只见他双腿往下一蹲,两手张开成网状,猛地向前一跳——又是乒乒乓乓一阵响!不一会儿,桌底传来哀嚎:“啊——好痛啊!哦哟哟哟哟!蚊子逃跑啦!”只见地上一片狼藉,弟弟头上盖着锅,脸上被咬了一个黄豆大小的包,手中还紧握着那根擀面杖。而那只蚊子因为吃得太饱,原先瘪瘪的肚皮胀得圆滚滚的,正慢悠悠地想要回巢。
重点来了,弟弟捉蚊的过程,可谓有趣极了。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让这一过程十分生动。
我、姐姐和哥哥本来没把这只蚊子放在眼里,可见此情景,也加入了捉蚊战队。我们耐心地等待,蚊子在空中飞了几圈,终于停在桌子上,我们便轻手轻脚地凑上前去,两个手指并在一起,变成一双“小筷子”,迅速朝蚊子发起猛烈的攻击。“‘夹’到了!‘夹’到了!”我兴奋地举着“战利品”,弟弟在旁边也欢呼起来。
故事转折,让捉蚊这件事有头有尾,也将“趣”进行到底。整篇文章围绕“趣”字,选材有趣,文字有趣,画面有趣。
原来,捉蚊子不仅要使力气,更要动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