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才工作的实践与发展方向

2021-11-22 13:34闫奕名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才发展

文/闫奕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引导高校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导高校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面,不仅要有宏观的大局视野,还要有微观的细致落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更迭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人们愈发意识到高端人才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时代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摇篮和聚集地,更是实现民族发展、国家振兴的主阵地。为此,一定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府中为青年人才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1]。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将高校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当今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挖掘工作可以从人才培养及高校发展两大方面来看。

(一)人才培养方面

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思政素质作为教师发展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每位教职员工的终身发展和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紧抓人才质量,提高高校办学教学质量永远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打好学子的专业知识基础,校内各部门合作共同建设高校和谐稳定的优良校风学风,在能在进一步深造的过程中培养高校人才智力与能力全面发展。在开发方面,要引导高校人才投身于创新科研项目的实践中,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学科带头人,不能安于自己现有的成就,要大胆地自我革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学科融合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提升高校人才的业务水平与思想境界,进而带动学校的多元发展,以能够推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根基[2]。坚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也是真正做到了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鼓励高校人才培养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千万种不同的声音中,能够始终坚持自己不变的初心和方向。

(二)高校发展方面

人才的去留也是学校发展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今天,高校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各大高校之间的比拼与交流,更要注重与国际各大高校的竞争与合作[3]。那么如何能够成为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呢?引进人才首先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所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为世界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中央上演,在不断证明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在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卓越的时代贡献。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高校作为科研阵地,让科研学者的创新想法有可以实践的一方天地,可以大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提供相对先进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和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在管理人才过程中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根本解决高端人才的各方面发展需求。运用大众传播手段和新媒体技术等,在工作中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及时高效地做好学校精神通知的传达和教职员工意见建议的反馈。

二、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位校内成员共同努力构成的,无论是舒适的工作环境还是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让教职工在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帮助。在办公环境中实践“三减一提升”也是尽可能提供给教职员工办公方面的最大便利,无论是日常的关怀和福利还是通过减流程、减资料、减时间,提升服务效能去简化办公流程,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改进,在人们心里也是大大的加分。办公方式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灵活开展“互联网+”多种特色工作实践,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避免了工作中重复的程式化部分带来的刻板与惯性经验。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去反思工作中是否通过同理心去感受高校人才成长和进步,良好的办公氛围是否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是否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高校优秀人才。和谐的工作环境和高效的办事流程,有助于建立高校人才的认可感和归属感,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切身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共同为学校发展的大目标去努力,同时也在工作实践中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那么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的人文关怀。在人际交往中,被尊重和被需要都是基本需求,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构建一个可以平等沟通的环境是很重要的。高校开展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要求,也始终和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最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力量永续发展[4]。因为高校人才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想法比较超前,所以要构建的这个和谐的公共交流空间就是给教师一个平台。将学校作为一个非语言的调节系统,让高校人才踏入这个环境中就能感受到这个畅所欲言交流的气氛,同意与不同意的声音可以并存,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融合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可坐下来通过求同存异擦出奇妙的火花。因此,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通过陪伴与倾听去做好高校人才培养的引路人,通过学习和接纳让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让高校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希望在这个场合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在这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上去书写人生的奋进篇章。

三、高校人才培养应做好鼓励与创新工作

在引进人才方面,让高校人才感觉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是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那么为高校人才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有针对性的专业进修培训,不仅能在专业方面提高教职员工的知识储备和任教水平,也能在各部门合作时,共同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和表达去彼此理解和包容。现代社会的伯乐于千里马不再是单向开发的关系,而是双向选择的关系,让人才能够感受到学校适宜生存的环境与氛围,也有助于学校构建带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氛围,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可以形成共赢的局面。在创新方面,也要始终坚持监督与鼓励并存的机制。对作出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大家通过学习前辈和身边人的优秀事迹,激发上进心,让榜样为镜,汲取其中的力量,推动自身的进步。对于有怠惰心理等负面情绪的同志,首先要做到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在生活中有难处是否需要帮助,引导他们积极地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耐心的倾听与适当的启发。发扬榜样的力量,在人才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良性循环。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环,是建立彼此的信任机制,增强与高校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通过日常的关心和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有效的双向沟通,都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必需的前提。因此,在培养高校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不断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智行与德行紧密结合起来,修身立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开拓和奋进的路上建立起和谐的信任机制,那么相信大家力往一处用,就能获得1+1>2的效果。

要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健康优势力量,建立起一个开放和谐、互利共赢的合作文化平台,让中国的声音传递出去,在相互交流互鉴的对话中彼此碰撞。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见证时代的发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当代青年人要努力达到的一个精神境界,它体现着一种大国气度和情怀。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文化底蕴与自信,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与各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因为始终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即便是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中,人才依然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今天,应该与世界各国人民更加紧密的联系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让人才能够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去践行自己身肩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也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来自全球的交流合作和国际比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给高校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各大高校无疑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人精神风采和雄厚实力的一个舞台。很多中国故事是通过高校人才传播到世界各地,一张张带有中国印象的名片是通过高校人才的精彩表现传递到世界各国人民心里的。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构建经济、政治、民生、生态与文化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始终能看见一个个教育界的时代楷模奋斗在第一线。这些有理想有情怀的前辈为后辈燃起指明前路的火把,但是并不能安于现状,只做跟在火把后面的庸碌人群,要继往开来,点亮自己手上的火光,在创新探索的路上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用自己的散发的光芒去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奋斗青春的浪潮中。相信一个和谐上进的高校环境,能够吸引更多高校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雄厚力量。通过科学的引导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使高校人才树立正确自我认知,而后,进一步自我接纳,激发出更深层的潜力。带着蓬勃的朝气走在时代前端,让美丽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让正值最好年华的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