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21-11-22 13:34房立丛杨锐明何虹何诗洁张旭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群体思政

文/房立丛 杨锐明 何虹 何诗洁 张旭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高职扩招100万的目标;同年5月,教育部与其他部门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强调高职院校要为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多样的升学和培养模式。扩招生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给高职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若要实现扩招规模与保证教学质量并举,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一、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

(一)生源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

此次高职扩招除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外,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人群(以下简称四类学生群体)也纳入招生序列,生源结构由单一的应届生源延展至社会生源,在年龄、学历、培训要求及学习能力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传统的招生群体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其年龄、成长经历等共性较强,经过中学和中职连续学习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首先,扩招生源年龄跨度较大,在20~40岁之间;其次,扩招生源大多为在岗人员,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实现全日制在校学习;最后,扩招生的文化基础较传统生源相对薄弱,他们轻视基础文化教育,偏重专业技能,具有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针对传统生源的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扩招生源的学习需求,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扩招生源的实际情况对既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现有教学资源面临较大挑战

我国高职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从2015年348.4万人小幅增长到2018年368.9万人,2019年高职招生计划增量为115万,增幅超过30%,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高职扩招200万,给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学资源配置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1]。首先,在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师资明显不足,教师在教授统招生满工作量的情况下,承担扩招生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明显不足;其次,由于扩招生源的学习时间较为灵活,亟需丰富教学资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课程讲授为主,但扩招生源大多为在岗人员,很难全日制在校学习,因此需要建设各类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二、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

下文以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为例,对扩招后必须采取的改革措施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根据学情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在扩招生源招生报名、录取确认等环节,通过多渠道收集“四类学生群体”的详细信息,包括:年龄、生源地、职业、学历、技能证书、求学意图、就业愿景等,通过对收集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学情分析报告。根据学情分析,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制定《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要求扩招生源人才方案的制订要强化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磨炼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将技术技能证书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课证融通,同时结合“洛桑模式”,充分发挥模块化实践教学特色,提升学生实际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关部门须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和学情分析编制针对扩招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方案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并结合办学资源和专业特点,采取“旺工淡学”“线上+线下融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

(二)灵活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四类学生群体”区域分散且多为在岗在职的特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因材施教,对“四类学生群体”单独编班实施教学,灵活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组织形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线上远程教学与线下面授教学相结合,促进自主个性化学习。对在岗职工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引进超星尔雅、智慧树等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工作日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平台或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业余时间到学院或具备条件的企业教学场所集中面授和辅导、答疑,并采用面授与直播同时进行的方式为不能到教学场所的学生提供便利;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根据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实施“旺工淡学”的错峰教学,“旺”季以企业实践为主,“淡”季以教学为主[2]。针对“四类学生群体”从业地域分散的特点,对部分学生较集中的企业,设置“企业学区”,开展“送教入企”活动,在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的同时搭建院校与企业间的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开展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各系根据扩招学生地域分布的情况协调确定实践教学的场所,可以在合作企业、扩招学生在岗企业等借用或租用教学场所或实训场地,学生也可根据个人需要自主向所在系申请使用学院的实训室等场所,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

开展学分认定和成果转换工作。根据扩招生源的情况修订学校《学分置换认定管理办法》,各系依据学校的《学分置换认定管理办法》,针对“四类学生群体”的入伍经历、从业经历、获得专利、技能证书、工种证书等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的置换、免修方案。结合扩招生源的实际情况,允许扩招生源实行弹性学制,但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三年。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开卷考试、面试、实践技能考试、作品考试、第三方评价、企业评价等;可以提交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等;也可组织网上考核、电话考试、视频考核等,各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考核方式组合。

开发实用、适用、好用的自编教材。制定《自编教材管理办法》,投入专项经费开展自编教材建设,针对扩招生源的学情特点,编写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简装版教材,为学生提供实用、适用、好用的学习材料。

(三)“引、培、聘”并举,打造新型师资队伍

1.多渠道引进。扩招后生源结构的变化对教师专业背景、企业工作经历等需求的更加多样化,要根据扩招后对师资需求的变化,拓宽原有师资招聘渠道,大力开展招才引才工作。

2.多方式培养。重视扩招后的师资培训工作,加大“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致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邀请职教专家、企业高管入校开展培训,同时整合外部培训资源,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企业中高级技术等级与职称。

3.多类别聘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扩招后生源结构变化,优先从酒店选拔、补充专业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各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师资资源进行授课和指导,聘用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3],单独或与学校教师分模块承担教学工作,促进师资队伍流动良性循环,形成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四)加强日常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实行“双导师”管理。为“四类学生群体”配备“双导师”,即:校内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疏导学生思想困扰;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答疑解惑。

2.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由思政教师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担任“四类学生群体”课程的专任教师组成,思政教师指导非思政教师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教学,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3.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培养质量。“四类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全日制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校质量监控部门在做好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前提下,对“四类学生群体”的线下教育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计划,确保“标准不降”:定期安排教学督导听课,开展教学检查,对教学授课进度和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教学材料记录、教研活动资料存档情况进行检查;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三、结语

文章提出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对扩招背景下现有教学资源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以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教学组织形式,打造了新型师资队伍,加强了日常管理,保证了培养质量的持续性。

猜你喜欢
生源群体思政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