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文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形势从最初的“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直至目前进入“反腐新常态”。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在制度建设、群众认可度、政府工作公信度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大力实施廉洁教育,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校期间接受的廉洁教育是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大学生活是学生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奠定了其社会生活模式的雏形。因此,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廉洁思想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生活模式是高校实施廉洁教育的重要目标。
其次,开展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教育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更新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法,构建高效廉洁教育新体系,助力高校人才培养。
最后,高校实施的廉洁教育是全社会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学术成果的产出之地,是未来公民培育的基地,在全社会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中,高校廉洁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廉洁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有廉洁专题教育讲座、廉洁教育专栏、廉洁主题教育活动等。高校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载体更加多元化,廉洁教育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
廉洁教育的内容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制度层面都在高校中有丰富的体现[1]。廉洁文化宣传窗栏、廉洁文化建设长廊等为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并且,高校自身在行政管理、学生管理中的廉洁举措也是使师生最直接感知廉洁教育的方式。各高校都在积极挖掘自身独特的廉洁教育资源,提炼和总结独特的廉洁教育文化,如挖掘地方特色,找寻地方名人廉洁思想和行为等。
同时,有调查研究表明,师生对目前高校廉洁教育开展的内容、形式、取得的成就有较高的认同感,高校师生对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显示出较高的认可,对各类廉洁教育的活动方式能积极参与其中,对于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廉洁教育开展的成效表现出高评价状态,对于学校开展的廉洁教育总体成绩呈现出较高评价。但目前高校廉洁教育的丰富内容、多元形式、师生的高度认同和高校廉洁教育的现状、与高校廉洁教育取得的实效并不对等。比如个别高校教师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学生失信问题等,甚至各类高校管理中的腐败问题也较为常见。
廉洁教育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是否合力进行。但在现实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因为社会上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效果[2]。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去关注,随着负面新闻的不断出现,会使学生形成认知惯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在接触到这些社会问题时会习以为常,侵入学生的行为体系,导致学生的行为出现“偏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社会的不良影响不仅削弱了学校廉洁教育的效果,也在无形中助长了高校学生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送礼请客等不良风气。使得高校学生出现“失信”问题,如考试作弊,携带电子设备进入考场,夹带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进入考场等。还有部分高校学生,为了获取经济困难生的资格,不惜造假家庭经济情况,一边衣着光鲜、吃穿用度不菲,一边占用各类奖助名额。
同时,学生这类消极行为会伴随着学生走出校园,在无形中“泛化”,学生的“不诚信”“不崇廉”意识与行为逐步弥散在个人行为的其他方面,甚至影响到周边人。从而,使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校园廉洁教育之间形成了不良的循环。
从高校廉洁教育的专题讲座、廉洁教育月等活动形式中不难看出,高校廉洁教育具有很强的时间特性,关键时间节点活动比较集中,呈现出“节”“月”“季”的活动特征。这些活动在特定的时间节点集中举行,一时间显得轰轰烈烈,但是在活动开展之后需要深入思考两个问题,一方面,廉洁教育的效果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活动开展之后维持教育效果的长效机制监管与运行机制是否存在。如果这两方面不能得到保障,会使得廉洁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连贯性与内在一致性,也会导致廉洁教育的长效性难以得到保障,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说明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尤为迫切。
以上这些现象使得高校在实施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障碍,高校廉洁教育要逐步克服当前实施过程和开展阶段中的矛盾与困境,逐渐把廉洁教育纳入到高校育人体制机制中来,使得廉洁教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从当前廉洁教育的授课教师构成来看,主要构成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包括“两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领导干部、纪检监察干部等。多数教师欠缺系统的廉洁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培训。作为一线的廉洁教育人员,应当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廉洁理论研究功底。专业的授课教师,是实现廉洁教育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是决定廉洁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人力资源条件。
廉洁教育的内容相对比较固化,一般模式为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廉洁教育的资源,在古今人物中寻找廉洁教育的榜样人物。因此,廉洁教育、廉洁文化研究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实践的丰富提升廉洁教育内容的理论品质。使师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廉洁教育资源,前沿的廉洁文化研究成果。并且廉洁教育内容也迫切需要构建立体的、全面的、不断更新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思想层面,构建时刻浸润师生思想的物质文化体系,如廉洁标语、廉洁长廊等。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大学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类失信、腐败问题。在文化层面,不断凝练本地、本校、师生中的廉洁文化元素,使学生能时刻感知和践行,使得校园内的廉洁教育活动、廉洁文化建设真正被师生认同。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部门具体负责,从高校领导到师生员工都需共同参与。廉洁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廉洁教育要渗透在高校教育整体环节。其次,保障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持续性,使之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相对完善的考评体系。如果只关注廉洁教育的“投入”,即开展的活动、提交的报告、各类档案材料,没有相应的具体绩效考评指标,和长期的效果监管运行机制,廉洁教育的实效难以得到保障,长期而稳定的教育效果难以得到维护。廉洁教育考评的指标体系和监管运行机制以及权重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比如廉洁教育研究的投入,廉洁教育研究的成果产出,廉洁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失信腐败事件的监控等应当作为廉洁教育开展的长效评价指标。同时,作为动态监督机制,如何监管廉洁教育实施,保证廉洁教育的实施效果也需要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要充分发挥廉洁教育在各类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中发挥育人的作用。首先,廉洁教育应参考课程思政,转变思维,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良好的理念借鉴。廉洁教育不应当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执行,而是作为一种理念去渗透。不是为了追求“一时效应”而实施廉洁教育,而是应将“廉洁教育”的思想全面渗透在每门课程中,在每门课程中挖掘廉洁教育的资源。其次,课堂是实施廉洁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崇廉奉公氛围,教师的廉洁行为示范,校园文化的内在浸润也应当成为廉洁教育的要素,作为隐性教育资源浸润学生思想。
应当“切实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衔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廉洁教育”。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风,风清气正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且形成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合力模式,以“廉洁家风、清正校风、清廉社会风气”共同塑造学生“崇廉奉公”“崇廉尚洁”的思想情操,塑造学生端正清廉的处世行为。
总而言之,高校实施廉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分析高校在实施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和不足点,探讨解决方式,为推进高校廉洁教育、构建高校廉洁育人的现实路径提供了改革思路,促进高校廉政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