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婉婉
创新创业教育是各高校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内容。艺术类院校和当下其他众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等方面有所区别,而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自然也有差异。艺术类院校以创新创业“工作室模式”为载体进行教育探索,有助于调动艺术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是新时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尝试。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符合国家战略规划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成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美国等国家,他们已探索出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涵盖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多数领域。
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从国家层面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激励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1]。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第一次对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做出规范,要求“创业基础”必修课须在本科院校开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6年,教育部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艺术类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工作室模式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最早是艺术家们所使用的“作坊”,德国包豪斯将“工艺作坊”的教学模式初次引入,旨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在艺术生产领域的技能,该模式最初用于培养艺术类的设计人才[2]。工作室重视理论、实践的结合和知识、技术的一致性,并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深入发展。
艺术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工作室模式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室模式运营过程中,重点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自身存在自我意识强、行为相对散漫、重个人发展轻集体活动、学习主动性较差、基础知识欠缺等问题,尤其需要以工作室模式开展教育,弥补自身不足,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创新创业工作室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活力和激情,为学生在动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形成的培养上搭建了平台。结合时代要求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工作室模式对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创业工作室注重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依托,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全面融合各专业课程,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平台搭建一批符合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需要的课程[3]。创新创业工作室与艺术类专业合作,如:广播电视编导、广告、视觉传达设计、影视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动画引入,共享与建设一批以培养学生新媒体技能为主的实践创新课程群。一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基本技能为主的新媒体技能培养的初级课程;二是开发建设一批以多媒体故事传播技能为主的新媒体技能培养的中高级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覆盖,实现艺术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能力。
根据艺术类专业自身特点,充分发掘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开创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可以在基础实践教学中引入“双创”典型案例,突出专业实践教学。以所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为依托,以原创大型剧目引领社会实践内容,依托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二度创作,启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在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基础上开创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工作室与表演艺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深度合作,全面打造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校园主持人大赛、DV作品大赛、创意策划大赛、舞蹈大赛、“达人秀”、社联文化拓展周、素描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素养;有效融合电视演播实验室、非线编辑实验室、摄影棚(暗房)实验室、音频采录实验室等资源,将学生创新创业案例集结成册,将其成功的创业故事拍摄成微电影,作为课程视频教材在校级层面进行推广与播放;同时面向社会提供创意策划、录音、摄影、摄像、非线编辑、音视频制作、产品宣传与包装等技术支持、设备租赁和设计制作服务,逐步搭建发挥专业优势的实践平台。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专业实践的热爱,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
创新创业工作室应注重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比赛,通过比赛开阔眼界,同时为项目孵化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在创新创业工作室中选拔出优秀的项目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对选拔出来的项目进行科学指导,策划成熟的项目可推荐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场馆振兴方案策划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专业性、综合性赛事。通过比赛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自身优劣势,同时也为工作室积累一些无形资产。
对在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方面成果突出的项目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深入挖掘优秀案例,引导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展开创新创业探索与实践,帮助他们将所学专业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增强创新创业的专业性,让学生在项目运行中成长,面向就业市场,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工作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为学生搭建综合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工作室中找准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承担相应工作,由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同时,协调各类资源,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联合各类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建设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4]。开发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范围,共建合作团队,各艺术院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工作室要注重科技引领,利用大数据、信息集成等技术,打造“创新信息地图”,促进学生“创客”与创业导师和企业家等进行实时有效沟通,提高创业项目的信息推广度,提升项目孵化成功率,促进创新创业研究与推广。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着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认知自己的成长方向,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开阔学习视野,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培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市场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创新创业工作室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业热情,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目前,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专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如何将创新创业工作室的育人功效发挥最大,还需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