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养老中心现状与改进思考

2021-11-22 13:34黄雅琳张慧慧黄晓丹李远方于嘉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中心

文/黄雅琳 张慧慧 黄晓丹 李远方 于嘉琪

一、问题背景

中国的养老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大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的方式一直占据主流,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失能老人、独居老人或空巢老人。

据2019年中国报告网及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和预测,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7.9%,而早在2015年底,秦皇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9.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除了本土养老压力外,京津冀一体化所带来的来自京津两地的养老压力转移也对秦皇岛的养老前景提出挑战。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对养老中心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需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并鼓励大力发展老年教育[1]。

相比其他项目,养老建筑具有滞后性。目前养老中心建筑模式大多已经过时,若模式一成不变,使用者与建筑功能的矛盾冲突会愈加激烈。所以,养老中心的建设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到其时代发展性及前瞻性,照顾到建筑使用年限内将来老人的需求。

二、秦皇岛某养老中心的使用状况

研究小组集中调研了秦皇岛运行状况良好的几家养老中心,对象均符合二星级标准,配备有专门的养老设备,建有阅览室、棋牌室等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良好的膳食环境和整洁卫生医疗环境,老人入住率高。

在调研中,发现了存在的许多问题。如现有的养老中心多是集体宿舍式的平面布局,以一条长走廊为轴线,两侧布置老人生活房间,餐厅和后勤等服务空间集中放置在首层或单独成一栋楼,虽然配备有公共空间,但是使用人数和频次都较低,设计方面着重于无障碍设施、居住单元设计,缺乏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组织、老人活动流线的设计。

三、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况

通过询问养老中心的老人得知,多数老人认为养老中心缺乏交流空间、室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部分老人认为活动空间小,离得远;少数认为楼梯离得远,上下楼不方便。

当问及最喜欢的公共空间类型时,走廊因为方便和其他人交流而且离房间近成了首选,活动室因其功能多样成为次选,接着是拥有多种类运动器材的室外健身场地,还有一些老人因餐厅阳光通透、面积大选择餐厅[2,3]。

从访谈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老人们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对于公共交流空间的需求十分热切,所以,现有养老中心亟需改善其公共空间并增强公共交流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

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项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的调查表明,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50岁~64岁和65岁以上的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占比分别为4.1%和3.8%,高于18岁~34岁和35岁~49岁人群(分别为3.6%和3.2%)。老年心理学家M.P.Lawton在他的老年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ical of aging)中提出,老年人更加需要一个积极的环境来提升他们的行为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在建筑设计方面不应该止步于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室,更应该关注建筑本身如何给老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

四、现状思考

从与老人的交流中得知,大部分老年人对于养老中心存在误解,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养老中心养老。而深入分析这种对于养老中心的恐惧,发现它源自于养老中心与社会的严重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养老中心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局限在养老中心内部,造成了养老中心的环境与他们之前的生活环境联系淡漠,对于入住的老年人来说是自我延续的缺失,使其在养老中心的生活很难有归属感与安全感。

在集体宿舍式养老中心中,居住单元占建筑的大部分面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来说,这种平面布局便于护理人员的集中式管理。但就具备自主行动力的老人而言,单调重复的建筑布局意味着居住空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空间,公共场所的缺失阻碍了他们的交流活动。

五、改进措施思考

(一)热闹的学生宿舍对养老机构的启示

1.反思方向

同样是集体宿舍式,学生宿舍则给人积极向上的印象,造成两个相似居住环境不同氛围的原因是什么?由于不同个体的活动路线差异,学生宿舍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不过在学生的一天活动中宿舍只占据部分时间,主要提供休憩的场所,而更多的时间待在教室或室外等公共空间。

反观养老中心,居住单元承担了老人大部分的日常活动场所,而公共空间的面积只占少部分,甚至只起到形式作用,养老中心缺乏的不仅仅是绿化,而是一个他们能够参与其中的绿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共空间,而是真正可以将老人联系起来的空间,这意味着,走廊起到的作用或许比尽端单独辟出来的大房子还要多。

另一方面,比较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学宿舍封闭的是学生的住宿,但是公共环境大多是开放姿态,允许外界人员的参观游览,而养老中心则是全封闭式的。不禁引人深思,养老中心的公共空间究竟该不该对外封闭,如何定义公共空间的功能,怎样吸引老人去到公共空间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思考探讨的。

2.改进方向

在探索老龄化社会适老化养老中心建筑上,欧美、日本等先行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从以医疗护理为中心的养老模式,转入“以人为中心”的照护模式。

与集体宿舍式平面比较来看,两者的公共空间地位是不同的。在集体宿舍式中,公共空间的规模与位置或与各居住房间类似,老人的活动流线是单线式的,公共空间是单线上的某一节点。而在以人为本的养老中心平面中,老人的活动流线是多线式的,公共空间是联结多活动流线的关键节点,占中心地位。

在现有养老设施中,房间布局基本固定,一味扩大活动室等公共空间的面积也无法达到上述案例中的中心统筹地位。但是走廊作为连接各居住空间的服务空间,本身就具有这种作用,现有养老中心的走廊宽度仅满足规范要求,还达不到停留交往的作用,并且由于呈长条形,一般采光都较差,难以吸引老人在其中停留。故将走廊进行拓宽,并适当从两侧居住空间中选取单元作为开放功能间以增强走廊采光和通风。

(二)居家养老对养老机构的启示

1.反思方向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养老中心中老人在言语中透露出的对生活的偏消极态度,而受访的居家养老老人整体心态更偏向积极的一面。秦皇岛市海港区内某小区为邻近工厂的职工小区,最初一代的职工,他们大多都选择了居家养老方式,使得该小区成为了一个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居住区。老人白天会聚集在广场晒太阳聊天,有行动能力者还会去附近市场自行购买生活所需。

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小区内的老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的生活,但是养老中心老人的活动是被动式的,对于过往生活的交流是断层的,在日常的交流建设中也没有主动参与的空间。

怎样在建筑上提高老人的积极主动性、将老人原本的生活延续到中心内、中心内与家人的交流空间如何设置、如何打造供老人参与的环境,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鼓励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发挥行动力,培养兴趣爱好,打造集绿化、共享、社交一体化的养老中心。同时鼓励亲情的交互,增强老人的归属感。

2.改进方向

现有养老中心室内装饰及家具全部统一,没有个性化特征,老人无法将其与过去的生活产生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因为记忆的衰退逐渐失去对自我的感受,养老中心的房间布局应该为入住老人的个性化布置留有空间,允许入住老人参照过往习惯对其进行布置。改变原来养老中心千篇一律的室内格局。

开放空间可增设老人能参与其中的活动和设施。例如,对于室外花园的管理活动,在阅览室保留个人的学习空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厨房部分区域供老人自行使用等。在公共空间为老人留有自主空间可以增强其参与感,帮助其找到归属感。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