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术发展的艺术化研究

2021-11-22 13:34钟远鸣
武术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少林杂技武术

钟远鸣 王 月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2.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 宁德 355000

1 前言

对于中国武术的研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运动和项目的视角开展,更应该关注中国武术的文化意义,甚至还要着重观照中国武术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艺术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需要专门研究和观照的文化整体的一部分”。[1]对于中国武术的阐释,如果忽略了对其艺术属性的研究和探索,很可能就导致对中国武术整体把握的不全面、不准确,也就可能导致对中国武术价值判断的偏颇和缺失。因为作为身体文化存在的中国武术,很大程度上其艺术特性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武术是一门艺术”。[2]艺术是人类生活多层次、多维度的形式化过程,它让人类的情感世界得以展现,是人类的自造世界。[3]武术源自狩猎与战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助力,它除了具备实用性外,也具备艺术性。武术套路是人们对武术经过琢磨、推敲,对技击术进行提炼、加工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清代是武术发展快速阶段,对此时期武术的研究更有价值。

2 武术的动态艺术

武术的动态艺术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艺术的效果。武术起源于狩猎与战争,它以动态形式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清代的冰嬉盛典和木兰秋狝是以武术为主要元素的皇家大型动态艺术活动;武术是一项身体运动,这点与杂技是相同的,武术与杂技交相辉映,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2.1 冰嬉

“冰嬉”顾名思义就是在冰上嬉戏、嬉笑的活动,主要包括抢等、抢球、转龙射球等项目,抢等项目类似于速度滑冰,抢球项目类似于冰球和橄榄球的组合项目,转龙射球,则是把射箭技术融入冰嬉活动中的一个项目。在努尔哈赤(1559-1626年)入关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就有冰嬉的传统。清朝时期冰嬉这一满洲传统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了大清的国俗。每年冬至入九以后,太液池(即今北京北海、中南海)结冰坚实,清代皇家便在此举行冰嬉盛典,盛典一直持续到三九才结束。[4]武术在军事中称为“战阵武艺”,士兵们的战斗力除了精湛的武艺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冰嬉正是清代一种检验士兵战斗力的方式。冰上武艺将冰雪运动与传统武艺融为一体,将传统武艺的本体元素与冰雪交融,呈现出活力四射的冰上“激情”;以八旗声势为传统冰场铺展色彩;以高难度的花样滑冰技巧与惊奇险要的武艺技巧相结合,展现出唯美、浪漫的情怀,它既有花样滑冰飘逸的身姿、洒脱的流动美,又兼顾了传统武艺的高超技艺与惊险刺激。为了维持满族人对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统治,就必须保持满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因此,冰嬉这一传统活动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统治者借此让八旗士兵勤加练习武艺,提高其军事技能,此举对清朝统治者可谓是一举两得。冰嬉作为大清国的国俗,冰嬉背后的意义则是笼络八旗士兵、提升他们战斗力的政治手段。冰嬉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展现清帝与八旗同乐的场景,其背后所带着的政治寓意和军事武术展演才是冰嬉的真正意义,是彰显国力、宣扬国威的政治手段,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国家军事武艺的高超技术上。

2.2 木兰秋狝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家的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清朝早在入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开始有狩猎活动。入关以后,清统治者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其重要的政治活动。[5]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二次北巡,发现北出长城喜峰口,经宽城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处,发现此处水草丰美,动物繁多,于是令人“前进相度地势,酌设围场”,[6]时称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规模最大的围场猎苑,康熙规定,自此清帝每年秋天带领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在此打猎,即“木兰秋狝”。清朝大部分八旗子弟生活骄奢淫逸,导致清王朝的战斗力大不如前,为了提高满族人的战斗力,清帝规定每年清朝贵族必须远行进行一次打猎活动。木兰秋狝既是一次和平的围猎,但同时打猎,场面威武,又不可避免地对塞外各部族具有一种耀武扬威的威慑作用。时人尹继善在《木兰随围感恩纪事》中描绘这一行围的场面和影响作用时说:“霓旌动处武维扬,猛士声喧共陟冈,信是天威能播远,道旁舞拜尽名王”。[7]时人赵翼也说:“上每岁行狝,非特使旗兵肄武习劳,实以驾驭蒙古诸部,使之畏威怀德,弭首贴伏而不敢生心也”。[8]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家一年一度的狩猎活动。如果说冰嬉的主要艺术效果是安外的话,那木兰秋狝的主要艺术效果就是安内了,木兰秋狝不仅要求皇位的继承者们身手矫健,还促使其精于打斗、骑射之艺,是统治者妙心的艺术技艺。

2.3 杂技

杂技亦称为“杂伎”,以高、难、险、奇而和谐的技能为特征,是各种技艺表演的总和。杂技比其他歌舞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更接近武术,两者同时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武术与杂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列子·说符篇》中记载到:“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兰子在高跷上耍弄短剑以娱诸侯,将武技与杂技相互交融渗透。古时武术与杂技经常交织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落魄潦倒的武林人物,常常流落江湖,打拳卖艺和跑马卖解常常是武士们谋生的手段。杂技艺术行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有益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官府、发动和组织人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她所领导的起义,震动朝野。20世纪80年代得奖长篇小说《白衣侠女》就是根据王聪儿的史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

武术与杂技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合力不断地将双方推向崭新的高度,从而各自的艺术内涵更加深厚,两者交织渗透流传下来的各种艺术形式多样,流芳百世。

3 武术的静态艺术

3.1 绘画

武术与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武术演绎时而气势如虹,时而温柔婉转,他贯穿人类历史,因此有人用绘画的形式来纪录武术,从中国的壁画、年画中都看见武术的踪迹。少林武术为武术正宗,在少林寺白衣殿的壁画上,有大量关于武术的记录图画。在白衣殿内的南北墙壁上有清末绘制的“武僧演武图”,又称“罗汉手搏像”“少林锤谱”,其北壁绘的是少林武僧在大雄宝殿前格斗的场面,共16组,33位武僧,壁画中除一个是一对二进行格斗外,其余均是两两相对。北墙壁画是清代少林武僧演武的真实写照,一招一式都体现出了少林功夫的精髓。白衣殿南壁的壁画为《少林器械图》,场面描绘的是麟庆观看少林寺武术演练的情况,即少林僧人练刀,枪,剑等兵器格斗的场面,再现了少林兵器的特点,是珍贵的少林兵器实物资料。清代的武术家、书画家傅元在画墨竹时,依据醉舞拳艺而求灵感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武术与绘画的相通之趣。绘画与武术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是进无止境的。用绘画以“静”的方式记录武术“动”的艺术之美,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武术深深的了解,才能将武术描绘得栩栩如生。武术的形象通过绘画得以展现,绘画则以独特的手法使武术底蕴更加深厚,一动一静,两者相辅相成,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对方的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2 塑像

清代的雕塑继明代之后是进一步衰退的,但民间和少数民族的雕刻有了进一步发展。[9]少林寺的锤谱堂原名西来堂,又名西来庵,在山门后碑林西侧。据乾隆十三年《少林寺志》载,西来堂为康熙时曾任登封县僧会司僧官的少林寺僧人真喜创建,真喜徒孙,时任登封县僧会司僧官的海岱于乾隆初年重修,清道光时又重修主要将历代少林寺武僧习武的主要拳法及僧兵历史故事,分14组、215尊塑于长廊之中,由此名之“锤谱堂”。少林寺是武术的摇篮,对少林武术的呈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塑像是最具体、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塑像艺术追求的意境有多种,在少林锤谱堂中的塑像,艺术性多则以写实为主。武术的功能不仅局限于狩猎和战争,还包括健身功法、娱乐性表演等多种功能。习练武术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学习方式除了师父的口传身授外,自学自悟的学习习惯也得具备,这时塑像的作用对武术自学者的作用是巨大的。塑像对一个武术动作的呈现是全方位的,可供学习者360度临摹,使学武者更快更直观的掌握塑像所呈现的动作。若没有塑像艺术对各种武术招式的呈现,后来者很难整体把握其动作要求和领悟动作要领。

3.3 文学

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中国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比如少林功夫中许多套路动作名称大都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如少林猛虎拳的“黄忠放箭”,少林降妖拳的“黄忠拉弓”,少林天罡劈水扇的“孔明挥扇”“关公擦袍”“赵云闯关”“张飞骗马”等动作招式来源于《三国演义》的典型人物;少林五合拳的“哪吒搅海”,一路二路少林猛虎拳的“八戒翻耙”“天王托塔”,少林棍中的“悟空藏棍”,一路开山拳的“童子拜观音”等的出处为《西游记》;“太公钓鱼”“子牙斩将”出自“武王伐纣”的故事;“孙膑排兵”等出自历史典故等。武术的传承需要公正的载体。文学对于武术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不似人为的传承一般具有甄别性,其所知对武术学习者的传承是毫无保留的,只看学武者对武术的悟性和自身的天赋了。武术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富有中华文化底蕴,极具历史与神秘色彩,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正如文学一般,意味深远。两者都有使人细细品味、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3.4 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武术与书法有相通之处,练功习武可使挥毫落墨犹如神助。正因为两者密切相关,所以才有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后得到书法的神韵的佳话。在众多武术家中,擅长书法者不计其数,如孙禄堂的书法,运转自如、骨力抱藏其中,浑如其拳法。[10]“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银钩;少林拳术,其劲在骨”,这说明武术与书法同理,在理论和技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讲究的筋、骨、神、气四者锋势俱全,都流露出内在的劲力与其相通之理。武术也讲究“劲力”,太极拳中的“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干脊骨,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呵成;发劲时则要求劲整,正所谓“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武术与书法都来源于生活,通过相互借鉴、学习和探索,能够开扩眼界,从而使书法艺术增强意境、气势、韵味、节奏感、美感和书法的功力;同时通过欣赏、研究、学习书法,引起共鸣和丰富的联想,有助提高武术套路的演练、技巧和表演艺术的创造。

4 武术艺术化作用

4.1 提供终极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性能从对人的较大伤害,到经过艺术处理后形成了“美善统一,德术并重”的民族技艺,使原本残忍的杀戮回归到体育的范畴和为健康服务。武术的艺术化就是追求武术的审美价值,是武术从物化层面过度到武术的精神层面,最终回归到天人合一的审美至高境界。从“技击”到“技艺”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11]可见,武术的最高目标不是搏杀,而在修身养性,与自然、社会保持一种和谐或稳定状态,充分体现了武术的人文之美与和谐之美。

4.2 丰富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是一项集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融入了哲学、美学、医学、兵学,伦理学等学说,丰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近年来,以武术动作为素材并融入美妙动听的旋律创编的武术类项目,比如武术操、搏击操、太极拳等等,尤其是场面开阔的集体表演项目,图案多变,威武雄壮,加上节奏清晰的民族音乐和古色古香的服饰陪衬,追求动作的整齐、归一、规范、协调、连贯、和谐的审美视觉和优雅的审美享受,这些艺术因素的介入大大丰富了武术的文化内涵。

4.3 提升武术的审美价值

中国武术朝着体育化、虚拟化、程式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了武术的欣赏水平与审美价值。武术中虽然有击、打、摔、拿、踢等技击动作,但形成套路后,面向实际并不存在的“敌人”完成动作,只是间接提示、暗示、象征所要表达的技击内容,这种对技击的表达方式旨在提高它的欣赏价值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武术与艺术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审美观景。

5 结语

武术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总结下来的生存技能,为了演绎或保留经典的武术艺术,人们采用动态或静态的艺术形式将其流传了下来。清代武术艺术流传的动态形式主要有冰嬉、木兰秋狝、杂技等;静态形式主要有绘画、塑像、文学、书法等。无论以何种艺术形式记录武术,都是对武术艺术的肯定。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化倾向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艺术化将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武术的艺术化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少林杂技武术
中华武术
少林小罗汉拳(十)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老鼠演杂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 of PAC in Ultrafiltration System f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