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 杨佩月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题围绕着创新教育的实施为核心,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观念,深层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工作。要实现教学管理观念的引领作用,明确最终的教学管理目标,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
教育观并非只有教师才应具备,高校的管理人员同样应该树立起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学观念的正确、全面认知和整体把握。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社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被时代和社会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更加艰巨的使命。高校不仅创造知识、传递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生产知识,为了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求知、做事、共存。不仅限于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立足于学生未来的长足发展目标,将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能力等传授给学生。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视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思想,加强对高校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地位,由原有的被动接受知识向学习主体的位置过渡,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实现高效的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能动性,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被忽视,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赋予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学习方式等,让学生在最大程度的自由中,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方向,将自身的优势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1]。
在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管理者需要树立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推动大学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使大学的内容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结合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需求,对教学内容实现创新变革。要丰富教学课堂内容,将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将最优质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通常是根据学科专业进行分设,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选定了某一个专业后,需要按照规定学习课程内容,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课程设置展开各项学习活动,不同学科之间无法跨越和交叉,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现代化的课程规则则需要将学科结构充实饱满,使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等及时、完整地反映其中,将原有的单一学科类课程教学模式打破,各个学科和专业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起综合化现代化的课程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普遍向着课程综合化的方向转型,而我国在这方面却仍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课程综合化不是将各个课程简单的并列相加在一起,而是偏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将若干学科之间的相似性挖掘出来,共同达到某一个教育目标、由相通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在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将多元的学术观点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索习惯,提高学习效果[2]。
高校办学围绕着教学质量这一重要的生命线,需要高校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质量观念。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青年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仅需要人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成绩的高低不应成为评价大学生综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质量观念,加强对学生个体特点的研究和探索。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知识积累上无法达到循规蹈矩类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但是此类学生却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虽然在高校里各门功课并不是很优秀,却可以取得出色的社会成绩,这与他们顽强的创新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成绩只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质量评判标准,教学质量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集合体。
高校管理者需要树立起全新的教学质量观,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目标,积极适应教育规律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学管理者应改变原有的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动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指标,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例如,组织和开展具有较强科学价值的实践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面向学生展开,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即使平时的课程考试成绩一般,仍要积极肯定、评价该学生。运用全新的教学质量观念鼓励、肯定具备较强批判能力和理论思维的学生,不同学生的个体性格各有不同,受到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等差异性的影响,侧面表现的各个能力也各有不同。评价学生时需要立足于动态化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研究和分析,鼓励和评价学生的优异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
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同样需要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框架,不仅要求教师完成传授教材内容的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而且应不再受显性层面的限制,将潜在性的教学效果深入地挖掘出来。例如,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科学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研究能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的各项技能是否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等。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内容,同样要启迪学生的天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树立起全新的质量观念,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要将内外情况结合在一起,关注教师的主体人格,推动教师的个性化创新发展,提高教师创新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3]。
高校教育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主旋律,高校教育培养和发展人才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高校管理者需要树立起人才观念,将时代的发展要求结合其中,改变格式化、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优化课程设置。要采用多元化、弹性化的学习方式,设置多元化的学习目标等,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再受理论讲授的框架限制,而是加强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主体精神和多样化的技能水平,高校的人才培养可对人才观念进行创新,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要将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知识基础等结合在一起,融入学校的办学目标等内容,落实多样性、多层次性的人才培养。要用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的成才,高校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用多元化、差异性的衡量标准关注学生的不同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组织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等,允许、鼓励和支持学生发展某些特殊的能力,由此才能够将各类学生的天性发挥出来,成为具备不同特色和特长的理论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思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设计型人才,完善人才结构。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早就被提出,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背景下,高校的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念,将学生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构建起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立足全新的视角,将学生作为中心主体,关心学生个体,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高校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高等教育问题解决和活动的过程中来,包括讨论问题、参与评估活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基础上,要让学生参与到政策制定和高校管理工作中,将学生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凸显出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重要地位,落实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双重主体,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关注,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和学习主体性,激发创新动力。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包括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大力鼓励、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正面引导和培养[4]。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肩负起社会发展下的人才培养重任,结合市场的需求导向,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有效人才培养效果。要打破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思想观念,创新和探索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管理新观念,树立起长远发展的目标,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