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鞠志红 宋殿辉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然而目前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走上社会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刚刚完成管理类课程学习走入社会,毕业生往往踌躇满志,但是实际工作内容与书本上的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他们通常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是辞职或跳槽,这就体现出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仍然不够。同时,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公司原有团队磨合时间一般较长,在与老员工日常相处和协同工作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工作出现问题时,他们通常更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去向有经验的老员工请教,缺乏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1]。大部分毕业生创新能力较弱,在工作中只是遵循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前辈们的工作经验进行管理工作,缺少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时依赖现有的方法与手段,不能提出有创造力的想法,这样十分不利于管理行业的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差强人意。劳动教育将劳动作为教育的内容,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建立健康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同时,通过劳动可以从侧面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劳动教育并不仅仅是学生进行体力劳动的含义,而是涉及范围很广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含义,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劳动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技术性、公益性、生活性劳动等,其中一项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劳动和在劳动中的付出,来逐步培养其相应的劳动技能以及对各自相关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对实践教学的一种补充。劳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能提升其道德品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力。而目前大部分教育机构对劳动教育的第二项任务并不重视,对其定位不准确,并未将劳动教育与文化课教育区分开,沿用传统的书本教育模式,直接由教师对劳动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几乎没有实际操作,内容单调而缺少实际意义,同时劳动教育通常并不算在最终考核的成绩中,导致大部分学生与老师都是抱着应付的心态面对劳动教育,造成教育流于表面形式,与劳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在以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含义被扭曲为一种惩罚的方式。而这种扭曲的观念对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导致社会中高分低能、劳动观念缺乏等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各个领域的人才,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类似高分低能,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略道德品质、情商等素质,是无法在社会中稳定立足的。
劳动教育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实际操作[4]。要明确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机械式完成教师交代的简单体力劳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劳动,有更多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通过集体劳动,学会与他人相处、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分享,这个过程会存在很多“磨合”,而正是这种“磨合”,让学生与同学、老师建立新的共识与认同,为日后步入社会与人共事建立基础。
智力是人类所必需的能力,它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包括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对未知领域的学习能力,对自身面临情况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能力等。一般用智商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在管理类专业领域中工作,需要面对很多的难题,“高智商”可以让难题得到更有效、更快速的解决,同时智商也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与吸纳程度。
有一种说法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认同,人类的智力是依靠对前辈改变自然界的经验与积累的知识而发展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智商增加的愿望,而面对这种愿望,人们将前辈的知识分学科、分专业地细化,开设多种课程,给学生讲更多的知识,希望通过知识的累积提高学生的智商。这固然是一种传统的卓有成效的方式,但另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却经常被人们忽略。有相关研究表明,“手”和“脑”是共同发展的,对于智商的提升,是不能脱离动手能力提高的。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管理类专业的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出现发呆、溜号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学生在做一些需要动手的事情时,比如手工活,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在手工完成之前基本不会有走神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有手和脑共同参与的事,是更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的,因此可以通过手脑配合的劳动,让学生慢慢变得容易集中注意力。人的记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概念记忆,也就是单纯靠头脑去记忆,一种是行为记忆,是依靠对自身的行为、动作等回忆所形成的,前者在记忆初期通常十分清晰,后期往往会遗忘大部分,而后者则很难忘记。例如,成年后我们可能对小学时期,某一篇毕业后再没见过的全文背诵的课文还留有一点印象,记得一段甚至几段,但基本无法背诵全部,而对于小学时期学会的游泳,成年后即使已经十几年没游过了,也依然是会的,仅存在熟练度的差别而已。因此,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是基本不会被遗忘的。每一次“动手”劳动,不仅可以提升专注力,增强手脑配合,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情商对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有很多人认为它比智商更为重要。情商包括自律能力、责任心、协调能力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情绪及行为的掌控,对他人情绪的辨别,与他人友善共处等方面[5]。管理类专业相关工作中,很多时候都需要工作者与同事进行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工作生活中与他人友善相处,营造一个相对平和稳定的工作环境。当一个人情商较高时,更容易与同事打成一片,在管理工作中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重视与信任,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更容易得到有经验同事的帮助,进而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情商的提升,是拥有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对事物保持足够的好奇,乐于接受。情商比智商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在学习时代是人与人接触最频繁,最容易提升情商的阶段。正确的劳动教育属于体验式学习,亲身体验所学习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心态。劳动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出现自己不擅长、没见过的情况,这时同学或老师给予的帮助,可以让其在面对困难时不会下意识逃避,懂得借力,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而劳动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与生活技能,会丰富学生的头脑,让其脚踏实地。劳动属于集体活动,过程中不免与人合作、交流,通过劳动,合作的学生之间拥有共同目标与共同话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克服羞怯心理,懂得关心别人,学会与人友善相处。情商的提升是不存在固定标准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掌握正确的劳动教育,可以让这种影响更频繁、更积极。
逆商是近几年才被重视的一种能力,指的是当处于逆境也就是困难与挫折中时,人们所选择的态度与行动,面对同样的困境,逆商较高的人会偏向于积极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产生的挫折感比较低,而逆商较低的人通常容易被挫折感击败,长时间在困境中自怨自艾。在管理类专业的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实际管理中往往会出现很多计划之外的疏漏和多种因素造成的意外,导致工作进展受到阻碍甚至出现严重错误,此时工作者的逆商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工作者的逆商偏低,强烈的挫折感会让他沉浸在对自身的怀疑与谴责中,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及时纠正。劳动教育对管理类专业学生逆商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想要完成劳动就需要学会等待,更好地锻炼其忍耐力;第二,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锻炼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学会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通过解决困难完成劳动任务会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面对逆境时有足够支撑起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知,手脑配合的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在劳动过程中与人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与解决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气与精神。劳动教育对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智商、情商、逆商有着促进作用,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现实性的启迪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