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1-11-22 12:28窦小哄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名城体育赛事体育产业

窦小哄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等政策文件发布以来,全国体育赛事呈现井喷式发展,体育赛事对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全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等相继提出创建国际体育名城、国际赛事名城的产业发展目标。成都为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创建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该文将理清成都市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现状,为合理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和实施方略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理论支撑。

1 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现状

1.1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创建国际赛事名城是成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加快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2018年2月,成都发布《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提出,争取到2035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赛事名城[1]。2019年9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从产业集聚、发展资金、体育赛事、市场主体等方面提出赛事名城建设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统一部署和任务要求。2020年11月,成都发布《成都市世界赛事名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赛事名城[3]。2020年12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高水平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坚持“谋赛、营城、兴业、惠民”。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为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体育赛事完成阶段性布局

以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职业赛事和自主品牌赛事为引领,成都积极申办和举办各类赛事,努力构建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2017—2020年,在成都成功举办67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和160多项中国高级别体育赛事,并打造出一批自主赛事IP,如世警赛、世界体育舞蹈节、ATP250成都公开赛、铁人三项世界杯等洲际锦标赛及以上级别赛事,以及成都国际马拉松、中国龙泉山登山徒步大赛等具有自主品牌和成都文化特色的赛事。2019年,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设在四川成都,成都在SPORTCAL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的排名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在2020年《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中,成都的海外影响力居于前五,在国际体育赛事指数上排名全国第二。在2020年最具运动活力城市评选中,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1.3 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体育场馆和设施是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重要载体。依托举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男足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的机遇,成都不断完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场地设施布局。2017年,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在全市启动天府绿道体系建设;2018年,打造以奥体公园绿心、赛事场馆组团、竞训配套组团、产业配套组团为主的简州新区天府奥体公园空间结构建设;2019年,推进龙泉驿东安湖体育公园、金牛区凤凰山体育公园建设;2020年,成都新开工建设100余处综合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成都近3年的体育设施建设投入180亿元,到2020年底,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m2[4]。目前,成都逐渐形成了以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为核心的承接国际大型赛事的体育设施体系。

1.4 体育产业规模稳进增长,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根据成都市体育局公布的《成都市体育产业专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收入558.08亿元。2018年,成都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推进国际赛事名城建设方面不断发力,实现体育产业规模632.16亿元,较2017年增长13.27%,实现增加值215.68亿元。2019年,成都持续加大国际赛事名城建设力度,体育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共收入732.6亿元,体育产业发展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成都以天府绿道健身和社区运动节为抓手构建全民健身“成都样本”,培养市民逐步树立良好的健身理念,形成良好的健身风尚,全民健身参与人数逐年攀升。2017年,成都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200场次;2018年,成都共组织全民健身活动3178场次;2019年,成都市全民健身活动达4260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提升至680万。

2 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存在的不足

2.1 赛事体系不完善,定位与内容存在一定差距

虽然成都体育赛事已完成阶段性布局,但仍存在赛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赛事体系内容与国际赛事名城发展定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赛事IP孵化力度不足,以成都马拉松为代表的成都本土IP赛事,均还存在发展时间短,发展不成熟等问题[4]。同时,深入到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较缺乏,导致国际赛事名城发展定位内涵不够丰富,群众无法深入了解和参与成都即将举办的国际赛事。

2.2 场馆运营优势不突出,赛事承载力不足

综合考量场馆数量、赛事举办能级,成都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但场馆运营缺乏国际化视野、专业化水平,重大赛事引爆效应较弱,影响力传播、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不足,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布局发展体育赛事存在一定的竞争掣肘。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大量体育场馆除承接政府赛事、演唱会、企业职工运动会、少量体育培训及市民日常运动健身外,整体利用率较低;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等优质场馆对外开放度不高,存量价值释放不足。但随着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区体育中心、天府奥体公园等场馆陆续建成投运,将大大提高场馆运营水平。

2.3 保障措施不完善,赛事市场化进程缓慢

赛事发展需要政策、人才、市场主体等支撑。政策方面,目前成都市围绕“国际赛事名城”的产业发展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支撑市场化运营、支持俱乐部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且落实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人才方面,以2021年大运会举办为例,国家体育总局派驻了相关领导和人才协助成都筹办赛事,但就成都自身而言,本土赛事人才队伍较为缺乏。市场主体方面,成都专业的体育类公司不多且规模较小,近年来组建了省属、市属的体育企业平台,但均处于发展初期,不完善的保障措施导致赛事市场化进程缓慢。

3 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的发展路径

3.1 优化赛事体系内容,推动赛事品牌化发展

逐步构建与国际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多层次的赛事体系、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样化的运营模式,推动赛事品牌化发展[5]。以国际重大赛事为引领,重点布局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培育扶持当地特色体育赛事,打造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办好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和2025年世运会,并通过持续举办ATP250成都公开赛等单项国际体育赛事,不断提高赛事国际影响力和业界认可度。围绕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马拉松、越野赛等项目积极引进国家级赛事。围绕“运动成都”全民健身赛事品牌,重点发展以社区、农村为单位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依托天府奥体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门山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户外运动资源,积极引入和培育国内外体育企业、国际体育组织等,加快形成赛事集聚效应,促进赛事集聚发展[6]。同时,鼓励成都市各区、县也积极布局,以自身赛事举办基础和场馆优势发展一系列的体育赛事产业区。

3.2 完善场馆设施,推动赛事高质量发展

除按照国际、国家标准建设大运会、世运会体育场馆外,更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布局与“国际赛事名城”定位匹配的体育场馆设施,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全民健身规划科学完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足等任务的落实。加快运动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嵌入式体育健身设施等室内外健身场所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三级体系,促进新建社区、小区的体育设施全覆盖。深入贯彻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天府绿道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全市绿道建设,植入智能体育设施。积极推进场馆“双改”工程。按照“以赛促建”和“以建促赛”相结合的思路,统筹全市体育场馆建设、改造升级。

3.3 完善体育赛事保障措施,推动赛事市场化发展

政策层面,强化政策在市场化运营、俱乐部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落实。加强体育产业财政资金引导,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体育赛事引进、举办等保障机制,确保重大赛事资金补助规范,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并用于体育赛事品牌培育、体育场馆设施新建、改建等方面。强化体育产业用地保障,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新一轮城市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中,合理安排体育用地。人才方面,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引进和培育不断壮大赛事专业人才队伍。加大体育管理与营销、赛事策划与运营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等专业人才。鼓励政府部门、体育企业、高等院校等相互之间进行合作,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市场主体方面,大力推动体育赛事“管办分离、简政放权”,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扶持与培育本土体育企业,积极引进赛事策划运营、场馆投资运营、体育传媒等国内外先进企业。

4 结语

目前,成都创建国际赛事名城已经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研究,该文提出优化赛事体系内容、完善场馆设施、健全赛事统计体系、优化布局赛事区域及完善体育赛事保障措施等发展路径,不断推动成都高质量打造国际赛事名城。

猜你喜欢
名城体育赛事体育产业
甘肃省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推进路径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体育产业之篮球
北威州名城名展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