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莉 罗 晨
苏州市职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104
近年来,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受报考教师编制高学历要求的限制,对口就业困难重重,专业发展陷入瓶颈。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应以供需匹配为导向加快、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缓释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作为“人类健康工程师”,体育专业人才对有效促进“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起着重要地助推作用。
以当前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江苏省四所高职院校:苏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
调查法:对江苏省上述4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情况进行调研。访谈法:以走访、电话、微信、QQ等形式咨询国内部分知名体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外近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专著和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方面的相关政策与规定。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 美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为标准,除培养传统体育教师外,还培养体育管理、休闲和业余体育等人才到其他的公共部门工作;日本由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转向多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英国把体育与娱乐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的出路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加拿大根据项目水平初级到高级,分别对应到幼儿园到 12 年级就职。国内安宏、邱亚军、贾于宁、汪晓赞等专家都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剖析,提出培养综合性、地方特色的体育人才。
2.1.1 培养目标及课程类型
4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与教育部要求一致。南通师专针对学校办学特色,连云港师专从当今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两校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地调整。课程类型都采用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形式,存在着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同质化现象,对地域文化、学校特色渗透不足。
2.1.2 健康类课程
4所院校均设置了体育类健康理论知识为主的健康类课程,总学时不多,只能安排浅层地介绍性学习。其中南通师专尤其重视实践部分的教学,健康类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达到该门课程学时的41%,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他院校可借鉴学习。
2.1.3 专业技能选修课程
扬州职大和南通师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内容多为专业必修课的延伸,且仍然偏向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苏州职大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社区体育指导、体育游戏、户外活动与定向活动、运动场地管理,内容不够丰富。选修课内容未能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及时地更新补充,缺乏新型项目的融合发展,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知识老化。
2.1.4 实践课程
4所院校在实践环节的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环节,苏州市职业大学更注重顶岗实习与毕业实践,扬州市职业大学突出了教学设计与见习,南通师专和连云港师专都着重教育实践、实习的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主要用来强调教学技能,提高教师基本功,而4所院校在此环节安排的课时有限。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近些年来生源质量的不断下滑,学生惰性的日趋严重,术课变成补差和练习课,教师不得不利用课堂强调技术的传授和提高,从而无力进行师范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实施教学技能的培养丞待研究和完善。
2.1.5 对口就业
4所院校近三年的对口就业率反应出对口就业难度的日趋增大,其主要原因是江苏省对于报考教师编制的高学历要求。目前省内所有城市及其多数乡镇对于报考教师编制的学历要求均在本科及以上,仅有极少地方放宽当地生源的专科生考编。因此,专科生报考教师编制的受限,极大阻碍了其成为教师的可能性,毕业生基本都采取了错位就业。而南通师专由于参加了江苏省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在对口就业上显示出一定地优势。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反映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上存在重师范,轻职业,且并未针对对口就业极大困境做出高效可行的调整和改革。从国情、地方政策、社会对人才需求、就业出发,应加大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如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社会体育、营销、创新创业等职业课程,达到课程总学分占比的20%—25%,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全民健身是提高人们身心健康素质以及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环节。[1]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建立“教师教育 + 行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应用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以期实现“健康中国”“终身体育服务”的新要求。
2.2.1 教师教育型人才:培养“健康教育教学型体育教师”
新时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树立体育教育助推国家战略实现的理念,做学生体质健康以及人格塑造的主力军。高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应由“运动技能讲授型体育教师”向“健康教育教学型体育教师”转变,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深广的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认真领会国家的战略意图,勇于并善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投身教育教学新革命的教学技能高、健康知识专的卓越人才。
2.2.2 行业教育型人才:培养“职业能力高精型体育服务和管理人才”
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产品”,培养更多的“人类健康工程师”。行业教育型人才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培育体育人口、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生活化的主导群体。加快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重视与医学健康、经融管理、教育培训、旅游业、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互补,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水平,为其将来在这个行业深耕和发展助力。
2.2.3 创新创业教育型人才:培养“创新、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
2018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呼吁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2019年1月24 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2 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高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就业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激发毕业生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助力体育产业的壮大,推动我国健身服务业的发展。
2.3.1 拓展人才培养目标
通常我们把学校教育称之为狭义的教育,而广义的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人的一生。同理,广义的体育教育应泛指面向终身体育服务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服务,社会体育教学延续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开拓以往的进小学搞学校体育教学是教育的狭隘观念,也应看到社会体育教育是延续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2018 年,教育部又修订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内含《体育学类专业教学标准》,强调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认为新时代高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需拓展为,在掌握必要的体育专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与运动、健康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能向全民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能有效发展全民身体、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促进其健康并受益终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类终身体育教育工作者。
2.3.2 迎合人才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体系和内容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方面也颇有影响,对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着直接关系。在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去把握自己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中心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推动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密切结合,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的有机互补。除必修课外,大量增设选修课、慕课、网课,扩大知识涵盖面,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机会。鼓励构建“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必修课学习结束后实施“以证代考”,学生考取相关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和社会指导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落实双证书制度,以此适应社会需求。
2.3.3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开设“治未病”体育课程,注重全方位“健康”教学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健康方面的课程主要有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保健,未涉及其他领域。建议在此基础上,首先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增设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深入探究“非医疗性健康服务领域”的相关内容,尤其注重“治未病”的体育课程开发。开设例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健身课程;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塑造“健康”。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教技术动作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更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作用。
2.3.4 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统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体育师范生的核心执教能力,直接影响其未来教学生涯的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列出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与考核形式,将教学实践能力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首先,抓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里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针对小学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指导下开展教学技能的培养,夯实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和教学技能的有机结合。其次,现场教学中学生实践处处可见。现场教学可以是体育馆、田径场,也可以是社区、俱乐部。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教案设计和撰写,准备活动时的口令指挥,放松、小结环节的组织演练,现场教学的组织实施、口令示范、互相纠错、团队展示、模拟对抗、说课、微课等环节,从一点一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通过第二课堂巩固提升。承担学校、社区、俱乐部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指导、培训、赛事工作,包含赛前选拔、训练、赛事组织、运行、裁判、志愿者等工作,通过系统化、周期化、常态化的第二课堂实践帮助学生提升教学能力,更有利于其发展个性化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3.5 尊重个性化发展,实施自主型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尽快培养其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建议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第六学期以课程为单位实施自主型顶岗实习。学生可根据未来就业的意愿,自主选择顶岗实习方向。其一,进小学继续教育实践,切实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体育素养、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待人接物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其二,走进大众健身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康养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等场域,从各单位安排“师傅”指导,加快学生“体医结合”健康促进能力的形成,建立“终身体育服务”意识,以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需求。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落实教师指导,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有效促进顶岗实习和未来就业的衔接。
2.3.6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双平台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与小学需求接轨,加强沟通与协作,切实搞好校地合作办学,进而更好地达成对口就业。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积极搭建第二平台。建立高职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构建量身定制和个性化服务的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体育理念的互融,基地建设的互助,提供国家行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学习,帮助学生有效丰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转换角色,找到定位,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职责,增强岗位胜任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瓶颈,以供需匹配为导向,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是其直面就业困境,缓解就业压力的良好举措。应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健康促进和终身体育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教育工作者;建立“教师教育 +行业教育 + 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职业类课程,加大职业类课程占比,大量增设选修课、慕课、网课等形式,实施“课证融通”“以证代考”,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对“非医疗性健康服务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注重“治未病”的体育课程开发,深挖“健康”内涵并进行全方位教学;提出“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统一”,抓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现场教学中处处体现学生实践;实行自主型顶岗实习;搭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双平台,切实解决就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