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柴宝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师资质量是影响高中校园足球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截至2019年,已面向全国体育教师开展294期D级教练员培训班,共培训出7056名D级足球教练员。然而,相较于30559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现有培训人数尤为不足,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水平不高仍是困扰校园足球教学高质量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场地设施既是开展校园足球的必要物质条件,也是进行足球教学的必备硬件设施。截至2018年9月,全国38万多所中小学共有足球场地120960块,其中2015年至2018年间针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行新建改扩建场地32432块,然而,校均1块足球场地的硬件条件虽然能够初步保障高中足球教学的需要,但是面对“大班额、多班级”集中上课的现实情况,单个班级的足球教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与强调场域控制和空间转换的足球项目特征相违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有学者指出,“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程无法掌握1项运动技能”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1]究其原因在于学校体育缺乏从全学段以及学生体育学习全过程设计的衔接性课程,尤其是专项教学目标设计的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运动技能掌握。足球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与层次性不足导致难以形成一体化教学目标,学生无法切实掌握足球技能,发展专项能力。
表1 近年来我国涉及运动技能掌握的相关政策
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升学压力最为迫切,学训矛盾锐化,严重制约高中校园足球教学开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韩国青少年开发院、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以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联合制定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2]显示:中国高中生压力值明显高于日本、韩国、美国高中学生。调查的8项高中生压力数据中,中国高中生6项压力数据远超日本、韩国、美国。同时,我国高中生压力源呈现多元态势,受父母、自身、同学以及教师等行为主体影响而产生压力的问题凸显。高压态势下,我国高中学生可支配时间被进一步盘剥,相较于日本8.2%和韩国5.2%的学生每天平均花费两小时完成家庭作业,我国则有45.2%的高中生每天为完成作业“手不离杆、身不离凳”。中国学生平均每天花费2.82h用于完成家庭作业,是全球学生平均完成作业时间的3倍,花费时间位列世界第一。[3]由于多维繁重压力使得高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应对,这就导致校园足球参与时间被过度剥离。调查得知:西南地区高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8.2%学生未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每周能进行3次及3次以上足球运动的高中生仅为9.3%,同时只有21.9%的学生能保证每次参与超过1小时。
教育环境中高强度的竞争愈发框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致使“双长”认知局限于升学单一维度。从整体环境审视:2019年全国高考录取率79%,其中本科录取率44%,而一本录取率仅占18%,加之中考分流近50%学生,造成整体教育环境竞争异常激烈。此外,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与校长始终将教育重心瞄准在高考上,认为文化课学习是整个高中学习生活的绝对“主干道”。从局部环境把握:截至2019年,全国有3万多名省(区、市)级最佳阵容的学生参加全国夏(冬)令营活动。其中,高中组共选拔出880人进入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最佳阵容,从而获得一级运动员证书。与此同时,在人才输送上,仅2016—2018年,有30多人远赴海外深造,130多人叩开国内职业俱乐部大门。然而,在此良性发展态势下,由于高中向大学的升学通道尚未完全打开,许多参与校园足球的高中生想进一步深造时,却发现能够选择的范围较少,政策红利难以惠及多数群体。据统计,截止2021年2月,全国153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足球专项招生信息显示,共拟招收学生2191人。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公式信息显示:2021年共有13948人报名足球项目,录取率历年最低[4]。由此看出,高中校园足球升学通道虽未锁死,但是过于狭窄,使得“双长”不敢剑走偏锋。调查得知:西南地区84.8%的家长担忧孩子升学受影响。
场地与师资是高中校园足球开展的基础保障与必要条件,因而,作为高中校园足球课堂教学“本与元”的场地与师资应得到充分建设与发展。首先,在高中校园足球师资建设上,着重把握“内优”“外供”两要点。其中“内优”为优化内部质量,可以设立滚动式培训机制,[5]在规定培训期限内,由不同授课者重复教授同一内容,重复周期为1~2天,确保校内体育教师均能参与足球技能培训,在讲授过程中转变传统说教模式,本着双向交互原则,切实满足体育教师培训需要。同时,下沉各类培训活动,扩大培训普及面,实现培训收益最大化。“外供”为增加外部供给,可以从设置专/兼职足球教练员岗位、聘请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以及招收足球专项教师等方面切入,并通过开设足球学院、足球系等措施从根源上解决校园足球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在高中校园足球场地建设上,应从场地质量维护与场地数量扩充入手。场地质量维护:学校定期检查场地破损程度,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足球场地及时修缮。维护经费的获得可以通过各地政府加大校园足球专项经费投入、积极构建社会资本对话机制实现。场地数量扩充: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包括人员数量、场地面积、办学定位等现实条件,新建、改造校园足球场地,同时,可以适当建设笼式足球场地。最后,高中校园足球师资场地建设应结合本学段学生特点。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心智成熟、任务明确、时间紧迫,因而,在师资培训与场地建设过程中要深刻内化高效、理性等必要元素,在师资培训内容与场地建设环境上加大此元素输出,让高中生学会如何高效学习与训练,懂得为何参与足球活动。
高中校园足球教学目标一体化推进断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缺乏足球专项教学目标,没有形成阶段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因此,应以整体设计为统领,从校园足球教学目标的设计、推进、反馈等方面切入,主次明晰、统筹兼顾地优化足球教学效果。一体化设计思路为:遵规律、理逻辑、搭链条。在深刻把握学生心理、生理发育的阶段性特征与足球技节能形成规律基础上,理顺各学段教学教法内在逻辑,定位各学段重点发展任务,搭建各学段校园足球教学目标链条。一体化推进思路为:重联合、促发展、学技能。注重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外、从学校到机构再到家庭、从教师到教练再到父母的全面联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使得学生经过12年学习能够切实掌握足球运动技能。一体化反馈思路为:定标准、常监督、全评价。敲定高中校园足球教学目标、内容复核标准,推进监督、检查常态化工作,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将思路落地转为实践时应着重把握“教会、勤练、常赛”,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足球专项技能,以课余体育锻炼(训练)形式进行技能强化,从而能够参与各式各样足球比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高中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时受多维压力干扰,因而,其压力疏导措施也应是多样的。根据压力作用方式不同以及压力来源差异,高中生压力疏导措施可以从内生压力抵御与外部压力减缓两方面切入。首先,内生压力抵御应着重锤炼意志品质。思路设计:打造认知实践——反馈——元认知调节——再认知实践——反馈对比——修正元认知的循环理论模式,经反复应用实践,强化高中生抗挫能力,为高中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提供积极心理暗示,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操作展开:采用正念训练等自我强化法,深度锤炼意志品质,以此抵御内生压力。同时,利用正念训练时大脑从“自动导航模式”向“存在模式”的转变,[6]帮助高中生高效率习得足球运动技能。其次,外部压力减缓是需要多方协同合作的结果。由同学、朋友、教师、家长等构成的成长环境,以及由宿舍、家庭、课堂、社会等组成的生活环境是缓解高中生压力的突破口。由此,应该扩大同学、教师、家长等周围群体的正向感染,通过语言鼓励、行动支持以及适度降压等方式,疏导高中生压力。最后,切实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繁重学业压力不单是义务教阶段特有现象,高中阶段学生因完成作业而无法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问题同样凸显。因此,应根据高中阶段实际情况,以实现文化课学习和足球运动技能习得为根本诉求,将《双减政策》全面落地。
受主智主义与功利化教育倾向影响,学校体育传统地位呈现边缘化。加之,应试教育下“双长”对升学的绝对追求,导致高中校园足球开展举步维艰。为此,需要从校园足球升学生态以及舆论生态两方面入手,净化校园足球环境,改变“双长”固有认知。首先,从高中校园足球升学来看,应注重构建高中与高校的双向交互机制,强调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增加升学可能性。其次,从舆论环境把握,需要从校园足球宣传内容的正向价值输入以及校园足球宣传形式的可信度把握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校园足球宣传内容的正向价值输入可以围绕足球升学、足球关于文化课正迁移以及足球育人功能展开。大力宣传足球特长生升学的系列政策,将本校、本区、本市足球运动员考入高校的信息扩散。引导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向“双长”宣传适度足球运动的以训促学功效。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宣传形式的可信度把握可以通过政策颁布、教师讲解、权威媒体宣传等渠道进行实现。通过官网公布、文件下发、公益宣讲等形式将最新、最关切的政策扩布。由教师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家访等形式塑造校园足球正面形象。最后,在拓宽校园足球升学通道,营造校园足球正向舆论宣传基础上,破解高中校园足球开展困局,将校园足球课堂教学拉回“正轨”,以期求得我国校园足球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足球事业迈入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