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炎强 刘国静 刘春霞 李香玲
医学院校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医学院校培养体系中,青年医师是医院未来发展、开拓创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此外,师资质量是医学教育发展前提和保障,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双师型青年医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锻造医学院校品牌效应有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内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具备教师、医师双资格,既是临床医师,又是高校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临床工作与实践能力;具备教学与临床专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双师型青年医师的管理,即符合双师资格的青年医师的职业成长日常记录,反映医学院校信息化发展,也体现了专家、教师、行政管理角色,包含内外评价考核体系。
双师型青年教师档案简洁具体,起点高,多为硕士、博士毕业,科班出身居多,知识储备完备,品德素质高,学术氛围浓厚,自我充电意识强,人才政策获益大,理论知识丰富,渴求发展平台意识强,期盼良好的顶层设计,厌于形式、浮夸、关系冗沉,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下乡、社区活动,外界干扰因素少,易于分辨所在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考核评价优劣,由高校学生转变为教师、医师,思想活跃,与医学生共同点较多,易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情感、就业、学习、生活的需求,无论教育教学、还是临床工作、专题科研,他们的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便于引导,易出成果。
上述双师型青年医师档案建立完善有助于教育教学、临床工作质量能力的提高。
完善建立双师型青年医师培养档案能详细记录双师型青年教师日常临床工作、教学授课、理论与实践、创新与成果历程,是医学院校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分析档案数据对医学院校教学临床政策制定、调整有重要参考意义;从青年医师自身来说,他们多源于非师范类院校或科研院所,尽管学历高,经历学科专业训练,但缺乏规范教学、临床实践及专业化培训,加之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观念,导致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难以适应教学发展和改革的需要,通过完整的档案管理,分析梳理青年教师群体优缺点,把握其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学术方向,予以弥补,加强培训,建立青年导师负责制,提升双师型青年医师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迫切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提供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青年医师成长,增强日常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规范化、导向性,反映了双师型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发展过程;双师型青年教师是医学院校发展后备军、中坚力量。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创新培养策略,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学科梯队和后备力量,提升医学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们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能力与水平是展示高校教师队伍的窗口,展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档案管理体现了双师型青年医师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结合人才发展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了各级部门对发展人才的重视及关心。
(一)档案资料收集全面性不足。对于双师型青年教师界定不清晰,缺乏档案建立的顶层规划及设计,日常档案收集材料,过于简单,仅包括基本信息,教学资料及发表文章,未体现具体化层次性,档案建立管理收集较宽泛,内容空洞,苍白无力。完整的档案资料应具备相应内涵,包括基本状况、职称、学历、双重执业资格;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学术学风、师生同事、生活工作作风、社会关系;教学教育素质,知识与技能储备状况、教学教改提升能力、教师队伍中个人能力、教授学生能力、临床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教授基础、专业知识融合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团体组织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以顾问、参与、挂职、指导、任职、主导等参与院校、校企、科研院所的实践层次,落脚于社区培训、讲座、宣讲、技术支持、志愿者、公益活动等;临床、教学创新能力,体现于教学理论、实践创新,如教学理念、设计、方法、手段创新,临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指导团队、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竞赛、创业比赛;医疗与教学专题科学研究,以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成果、教材专著、发明、实用专利为载体,以转化绩效为体现,落实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我专业职业发展,自我学习、提升,表现于培训、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提高能力,专业证书,职称晋升,跨岗交流等等。
(二)档案管理流程规范性不够。部分医学院校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尤其双师型青年教师的档案管理比较混乱,没有建立规范管理制度与标准,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档案培训制度或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档案收集、管理考核,信息化利用度不高,无分类管理,档案管理部门不一,条块分割,独立作战,档案建立管理局限性明显,存在重复建设,真实性难以保证,保密性欠缺,无法监控,安全意识弱,可行度不高,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查缺补漏。这样不能真实反映青年医师职业发展轨迹,影响日常考核评价,对人才监控、培养及学科发展和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作出科学的规划及决策。
(三)档案资料利用度不高。“察往知来,视兹故帙”。档案是直接历史纪录,真实再现的原始文献,具有再现性、知识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形成者、查考价值、载体和多种形式是档案的三个基本要素。档案既是基础性工作,又是服务性工作。档案在日常医学院校工作中仅仅当作资料存在,忽视了它的潜在价值,未重视它的信息载体反馈意义,割裂了它的理论存在与现实实践的相关性及促进性。在制定院校规划及学科发展策略时,档案资料应作为重要参考及评估的参照物,有利于完善制度及标准,既反映客观现实,又体现开放发展。因此只有在档案工作中明确其定义及要素,方能充分利用档案的学术、政策价值,发挥其导向性、目的性、前瞻性的应用价值。
(四)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增强。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青年医师档案的建立至关重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有利于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性。转变档案人员的“养老、清闲、无所谓、非关键岗位、退居二线”思想,档案人员少,人力资源结构单一,流动性大,一人多岗,互相兼职,业务素质欠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差,管理方法方式粗犷,方法滞后。因此应予以政策倾斜引导,着力加强考核,设立独立执业发展空间,解决档案人员发展、学习、晋升渠道,加强管理档案人才培养、招聘、培训工作,提高绩效力度,增强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加强档案的管理涉及安全性,包括设备、信息、人为安全,完善档案的建立、整理、管理培训及医学、护理、图片、视频、文书处理技能。
首先,应体现以教师个人发展为中心收集管理档案,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在收集管理档案时,应把握档案的三要素,七特点,需记载内容细致复杂体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行政部门重视,合理掌控分散与集中的特点,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其次,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青年教师了解自己的发展变化,也有利于档案管理者了解青年教师个体与群体的职业发展脉络,且做出综合科学的分体,提交院系领导制定方针政策的有利参照,明确纵向横向差距,实施动态监测,促进学科发展;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信息化平台,详细全面收集档案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模式、云计算,准确分类处理,整体化模块化分析,创新管理方式等。
总之,随着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创新发展模式提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培育。而青年教师、医师,尤其医学院校中双师型青年医师秉承着“医疗为中心、教学是基础、科研是动力”的教学理念,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其群体的能力、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医院院校办学特色及学科发展的关键力量。健全双师型青年医师的档案有利于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充分整合档案资源、挖掘其潜在价值、发挥服务功能及提高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层次,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