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林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 江苏 泰州 225300)
思辨,是一种思考方式。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就是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堂中是重要的教学课程目标,让学生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找出问题的关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为今后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课程的深度,全靠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深入挖掘教材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抓住教材内容核心的同时,对小学生展开优质的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养成敢于思辨以及巧于思辨的习惯,从而促进小学生思辨能力,提升小学课堂的质量。譬如在学习《认识我自己》这一课程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使得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认识自己的浅面层次到正确认识自己的深度层次,循序渐进,先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再通过他人的评价认识自己。通过不同的评价,学会正视自己,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评价,进而取长补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明确目标,进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进行取长补短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问题,发现并学会解决问题。[1]
小学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的一种方式,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生活性的特点,但是,也有深层次的内容,这就需要小学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理解课本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等社会现象问题,教师对此可以开展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答案筛选,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者就是,教师必须要仔细阅读课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小学生表达深层次的内容,设置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小学生展开合作学习,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内容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将教材中的知识进一步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思想,把实践与理论进行结合,以达到重视知识运用、积极实践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张让儿童通过在情境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的模糊点,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2]。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经过思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以此指导今后的生活实践。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使得学生正视自身不足,进而完善自我。
不管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总能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道理,而在这当中,日常生活感悟占了学生很大一部分内容,学生的生活与课本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融合生活与课本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书中的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教师可以以“在过去的两年学习生活中,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再问下一个问题:“在与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呢?”,在同学们回答完了之后再讲解这一课程的内容,让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学习伴随着我们成长,让同学们了解到将学习与生活融入在一起的重要性,让小学生学会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学习,让同学们意识到,从出生到现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在上学之前,我们所有的本领都是从生活中学来的,因此,将教学融入小学生生活,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还能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养成思辨能力,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其思维的缜密,也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严格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核心,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优良的思辨能力要从小学抓起,带小学生领略科学的思辨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