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校园的回忆:抗战时期学校武术运动发展研究

2021-11-22 12:32林明伟颜红伟
武术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术武术体育

林明伟 颜红伟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前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类学校面临搬迁、转移的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受到巨大冲击。通过分析抗战前后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主要特征、问题以及优势(或问题)对比,来探讨抗战背景之下武术运动的开展。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来探究抗战背景下学校武术运动的开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武术运动的起源

学校武术从兴起到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学校武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那个时期武艺教育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秦汉时期军旅武术和民家武术日渐丰富;然而,当代的武举则开创了以武取士的先河,宋明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更是重视武术教育;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火器的出现,学校武术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近现代学校武术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的,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首先来自于“土洋之争”, 洋务运动的鼎盛时期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包括建立新式中国武术职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派海外进修生出国深造,创办近代中国军事装备工业。军国民体育由此萌芽,传统武术开始进入军事并发挥作用,一直到民国期间各地各门派武馆遍布,但是通常他们都带有帮派和社团性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叫停了开馆授徒的武馆行业。

3.2 抗战前学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3.2.1 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因素

(1)西方体育思潮的入侵。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各国列强逐渐性地开始企图蚕食当今中国的全部领土,当时古代中国清太宗王朝的腐朽和民族堕落,使当今中国迅速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此一段时期的近代中国逐渐地开始受到西方武术文化的严重影响,同时,西方体育文化对当时学校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当时武术已经归为了学校体育范畴。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念以及它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都影响着武术的发展。清末由于受“洋务运动”的影响,西方的兵操传入中国,这算是近代中国体育的开始。此后中国一些受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的改良派及其代表重要人物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他们积极汲取西方先进观念,倡导学习西方体育的思想,主张从军国民的角度发展体育,为近代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社会精英人士。民国时期武术进学校受到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和范源濂的重视,因此,在全国都倡导尚武精神的同时武术顺利进入学校体操课程,被广大学生练习,为以后武术进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10年陈英士、霍元甲等创始人在中国上海投资创立了精武体操学校后来又改名至今为"精武体育会",这个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一个专门具有中国现代传统武术体育性质的大型民间综合武术运动团体。学校创办人之一陈其美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培养千万名强健体魄有军事技能的青年组织起来,建立我们自己的武装推翻清王朝。陈其美素有“民国第一豪侠”之称,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1908年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在上海暗中筹备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霍元甲年长陈其美十岁,两人初次结识霍元甲就给陈其美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其美认为霍元甲不仅武功好而且还具有爱国思想,于是推动上海各界人士参与谋划了精武体操学校。

3.2.2 学校武术的变革

(1)学校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自清末武术宣布新学制,将体操课程正式引入我国学校后,武术在我国高等体育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突破和强调。继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但未实施)后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总的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且把将军国民主义确立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在1911年国家通过了《请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把体操课作为学校的主课来上,小学、中学各自实行相对应的体操课。并且该草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练习。同时,现代军人们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近代武术传统和国民运动时,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近代武术和西方近代兵操的关系及其形式与原则,使用上的共同点相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洋务派的一些领导人因为接受西方体育的影响,就废弃了书院而开设和创办了一些西方的军事学堂,因为这些体育学堂大多是聘请了外国人做老师当体育教官,所以他们在这些年里所学习到的东西都应该是西式体育内容。致使当时的中国武术文化内容也开始有所限制。在辛亥革命后,民族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鉴于清朝的“丧权辱国”的历史,曾多次疾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体”。因为只有强健的身体才能生育健康的子孙后代,有了健康的后代才能孕育健康的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全国武术职业教育在被教育界多次强调后,在1915年大会通过了《军国民教育施行方法案》。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武术的传统民族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成为我们反抗外国侵略的、站在“西方”传统文化信仰对立面的一种重要民族文化精神符号。(2)中央国术馆体系的武术教育。武术的曾用名是“国术”。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推广高等学校武术教育的政策,规定把传统武术的教育统一地称为"国术",而且这个国术当时还有一个专门讲习教授的地方“中央国术馆”。当时的社会人士张之江决定把武术学习改为"国术",并在北京创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国术馆为了选拔武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选拔考试,为了激发当时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被录取的学员不仅不用交一分钱的学杂费,而且衣食住行都有国术馆全部包了。在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上,张之江组织了国术代表队对外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武术比赛和表演,这一下轰动了整个世界体坛,外国媒体争相报道,由此武术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抵御外寇”这是张之江把国术纳入体育课程的主要原因。此后,教育界在对高等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推崇和教育提倡中越来越多地明确强调学校武术和西方传统体育相互适应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属性。在1919,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在全国中学校长和校长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把武术课程列为学校必修课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成为“中国式体操”。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地方在于以上主张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或规定,政府体育总部始终没有从武术政策和教育体系两个基本层面上明确给予大量的武术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支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国家颁布了《六年制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国家为了学生的自身安全着想将自卫体育加入了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并且每年的课时不能少于总课程计划的10%。我们认为国家目前执行的各项体育法律和相关政策在体育制度管理层面都有效地明确保障了我国传统武术体育运动在我们的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中所不应具有的重要地位。国术提倡者们不断在学校体育课中增加技术的课程,而且使国术成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程,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发扬中华武术的决心。学校武术的普及不仅需要各个学校开展武术体育课程,而且还要求依靠当地传统武术运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各级武术组织的正确配合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三个重要条件;民国时期学校武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了这个时代的需求,总的来看,它在促进武术走进校园的历程中还是差强人意。这和当时中国所处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学生因此不能很好地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需求。

3.3 抗战后学校武术运动的发展

3.3.1 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因素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突然发动的战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几个月内中国的大片土地被侵占,国内各个行业都紧急迁移,当时的学校也都向中国的西北方向迁移。可以说战争的突然爆发对于学校武术的发展是毁灭性的,但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帮助学校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学校不但没有受到损坏反而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迁移途中更多的爱国人士、习武人参与进来并且建立了许多新的学校,为以后学校武术的发展和对抗日本侵略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3.2 学校武术的变迁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武术在学校得到较好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一些像孙中山这样具有爱国思想的领导者。辛亥革命前,武术还主要是通过武馆那种非常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传播,之后因为清王朝被推翻、先进思想的涌入,以及受当时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筹办像“中央国术馆”“黄埔军校”这样的组织,通过把武术引入并且和军事技能相结合来发展军事力量。当然这时人们练武的目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不只是强身健体掌握技能,还要更好地运用到实战当中。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教育部将中华民国学校的武术运动作为其国防体育的组成部分,继续推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各类学校面临搬迁、转移的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武术教育受到巨大冲击,1937年8月14日,中日交战,中央国术馆被迫南迁,后在1946年中央国术馆又回迁南京,然而没有馆址,没有经费,他已经无法维持自身的运转,最终1948年宣告解散。在1931年之前,黄埔军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士兵和将领,抗战爆发后,黄埔军校和其他学校一样需要迁移,但是作为军事类的学校并且前方作战部队严重缺乏士兵,所以黄埔军校在迁移的过程中招收了两期的士兵。由此黄埔成为培养抗日官兵的基地,从黄埔毕业的学生都奔赴到了前线参加战斗。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中央党校正式成立,并且把中国传统的中式太极拳、石锁等传统武术训练项目重新归类起来作为一个日常训练、比赛的一项重要性武术项目。解放区的中学, 把小红拳、花枪以及战斗艺术作品等被列为一个军体体育活动竞赛项目。延安女子大学和延安妇女自卫队, 大都有的是队员身背一把大刀、肩负着发射红樱花的火炮,并且经常到这里参观进行各种示范性的武术表演。在专业训练与艺术表演中,仅一套的双人大刀钢管舞项目即可达3套。

4 结论建议

学校武术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受抗日战争的影响,以抗日战争为界,武术在学校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对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武术的发展和当时国家的政策也密不可分。

中国武术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和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的哲学思维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属于我国独具风格的文化现象。近代以来武术通过学校这个载体不断地被改进,不断地被完善、不断地被发扬。武术不管在什么时候还是要通过学校,通过年轻的一代去传承、发展,我们要主动举办、参加国际性的国际武术文化交流活动,促使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猜你喜欢
国术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