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晓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务保障中心,济南 250014)
作为社会服务型机构,事业单位可以为广大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这不但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同时也是其服务水平提升、内部控制工作强化、资产管理工作总体效果提升的重要体现。资源管理的模式在事业单位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强化,不但有助于充分利用单位资产,还可以有效提升资产管理的总体效益,推动单位更好地发展。
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强化资产管理的内控力度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挑战,使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的状况有更好的了解,更为精准地把握单位战略发展目标。
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监督与调控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使其有关行为得以规范,进而极大减少资金方面所产生的浪费和非必要支出。资产管理内控能够对单位中所有部门资金的支付时间与方式进行灵活调整,有助于资产管理得到更好的保护,还有助于降低资产管理与资金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
事业单位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受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缺少足够的内控管理意识,并未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来看,不仅未能与其运行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未对资产管理体系加以科学制定,同时也未意识到资产内控管理的重要功能。部分管理者将工作的重心放到了采购资产方面,而对资产的管理和资产管理人员的考核等较为忽视,导致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账外账问题凸显,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通常来看,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很多事业单位并未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行状况,对所得资产加以科学管理与调配。这就导致一些人员未控制自身的行为,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因为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的消耗以及使用较为随意,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失。加之一些事业单位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申请了大量资金,导致有的机构资金不足而有的机构则资金较多,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造成后续资金管理产生了更大的难度。
一些事业单位的管辖归属范围不一致,有的归财政部门管理,而有的则归国资委管理,这对于其资产管理科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影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未对有关数据进行共享和有效传递,资产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使得资产管理效果受到了影响。
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当中,内部控制是核心,并在日常的资产管理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已然成为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多事业单位因为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未在单位中设置单独的内审部门,有的单位尽管设置了专门的内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管理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内部审计缺少独立性和合理性。因为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开展资产审计工作时,只是让财务部门加以管理与核查,无法有效发挥资产的内部监管作用,管理效果欠佳。
要更好地优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模式,工作人员资产管理责任意识的转变是前提。只有树立良好的资产内控管理思想,加大资产管理的力度,才能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促进单位总体管理水平与效率提高。为此,要增强事业单位全部员工的资产内控管理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运行当中资产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并在坚守资产管理相关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的运行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产内控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应使所有的资产管理都具有相同的管理规范,明确所有岗位的职责,并融入有效的管理机制,进而推动相关工作人员依照管理规范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推动事业单位健康持续运行。
①强化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如果事业单位未结合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对资产管理体系加以健全和完善,就会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推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和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其管理的实际要求与发展情况,确保资产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如实记录单位资产的使用情况,为管理者的决策制定提供相应的参考。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引入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确保资产管理的现代化,进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独立的,不应受其他部门影响和制约。事业单位应该保障内审部门的监管功能得以全面发挥。①作为事业单位审计部门,应从整体上提升人员专业水平,强化有关人员的责任意识。②内部审计部门要有权威性与独立性,从而确保审计工作公平与公正,并对单位资产管理状况进行及时的追踪,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给出完善的建议。③当审计工作结束之后,应该结合资产内控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加以优化,采取书面的方式向所有部门进行反馈,进而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的完善与安全。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是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加以完善的重要途径。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风险评估是关键。因此,要基于内部控制对资产管理模式加以优化,就必须重视创建全面的资产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其应该强化风险控制和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全面分析和梳理单位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尤其是要重点梳理好资产、产品、资金以及存货与采购等风险节点,明晰风险管控的关键之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应该构建科学的风险预警模型,对开展的业务活动做好监督与调控,尤其是要做好对经济活动当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的预防,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的对策,进而可以在风险出现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和处置,使风险得以消除或影响降到最低。最后,要创建事后应急与调整机制,如果出现了资产损失,有关部门就要采取有效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确保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的必然路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对预算管理的重要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使预算管理在内控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首先,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调动所有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财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融入预算管理,并构建与事业单位阶段性发展相适合的管理方法,进而确保资产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与完善性。其次,在编制预算时,还应该对资源配置的相关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上报资产购置的方案和配套的预算,并将其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的收益预算,有效衔接预算编制部门与资产部门,提升预算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最后,对于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要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且详细的处置方法,提高内控评估执行力,让这些资产可以归于政府的管控下。
当前,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单位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受到了影响。事业单位要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