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22 11:22任学锋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太极拳育人

任学锋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1 高校太极拳的教学现状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自进入高校课堂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太极拳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在西方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也更多的注重了外在的技术和形体的规范,不可避免的忽视了太极拳本身内在的修炼方法和文化内涵。再如:为了推广和传承太极拳,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和学习我们的文化瑰宝——太极拳,太极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广泛开设,然而在师资匮乏和教学时数短,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使高校的太极拳教学大多停留在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套路的层面上,无法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从而出现了太极拳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等诸多无奈,而当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太极拳动作和模糊不清的评价标准时,过程与期望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幸而许多太极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此已经展开研究。例如邓菊生教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创编出太极拳“四部曲”教学模式,从而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罗曦光和胡建平教授也通过翻转课堂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改进了太极拳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段全伟教授的“体用结合”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太极拳的完整性和实质,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了太极拳的教学效应;李娜和褚亚旭教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课程+研究型社团”的教学模式,倡导研究性教学,并在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学生综合能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前人的相关研究为高校太极拳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新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明确了改革方向,那就是高校的太极拳教学不仅要教会技术,更要实现文化育人和以德树人。因此,优化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学情和职业环境,使高校太极拳教学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2 高校太极拳“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内容:在“立德树人”指导下,笔者领衔的教学团队在深刻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剖析,建立了“动作规范、劲力体验、文化育人、健身养生”四位一体、逐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太极拳直观性和易体验性优势,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哲学观和太极拳理清晰有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将太极拳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在运动健身,提高职业体适能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首先,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分解教学、三维动画、视频分析等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太极拳的“动作规范”;其次,结合攻防含义进行动作的拳理讲解和“劲力体验”;而后,引导学生思考拳理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以拳理谋人生,实现“文化育人”;最后在“会、懂、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太极拳“健身养生”的生活应用场景,培养“以拳养身”的良好运动习惯。“四位一体”模式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即学习24式太极拳动作及拳架规范,在不断揣摩与提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理解动作的攻防含义和文化要义;能力目标,即掌握正确的太极拳练习方法,通过不断练习实践,达到动作规范、连贯协调、运力顺畅,体会动作中的听劲、化劲、用劲的拳理真谛,提高健身水平和居家锻炼的能力;素质目标,即增强平衡能力、抗晕眩能力以及顺势而为、应势而动的应变能力,提高职业体适能,培养以德为先、立身中正、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大学生。

3 高校太极拳“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新内容学习前,教师首先通过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南,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例如在学习“野马分鬃”动作时,教师首先通过课堂派发布教学视频,同时布置小组讨论任务:野马分鬃动作规范中上、下肢和重心是如何协调运转的?先下后上的动作要求在实践应用中有何意义?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了初步认知。通过对学生的反馈分析也让教师获得了学情分析的一手资料,明确了学习重难点和教学侧重点,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3.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化教学,是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5。太极拳动作具有要素繁多,路线多变等特点,对于基础薄弱的大学生来说,新授动作晦涩难懂,容易顾此失彼。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则可以靶向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动作教学环节,教学团队借助教学视频和三维立体动画,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动作的技术规范,清楚的了解动作的每一步细节变化。巩固练习时,利用kinovea 视频分析软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即时分析,通过视频对比、慢放、回放、定格、勾画角度和弧度,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问题,更好的理解和改进动作,从而突破了太极拳动作复杂,路线多变,学生难体会、难改进的教学难点。

3.3 展开拳理讲解,理解技术关键点。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晓了动作要领还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通过学习发现,“搂膝拗步”动作在每次左右转换时,都伴有“重心后移”和“松腰转肩”的动作,这是为什么呢?教学团队设计了受力分析,向学生讲解:身体就像一个圆柱体,当有外力作用到身体时,若想维持身体平衡,身体需要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才行,而若身体旋转起来,无形中就可以改变外力的方向,降低外力的作用效果,不需要大力就可以维持身体平衡。这就是动作左右转换时“重心后移”和“松腰转肩”的原因,也是太极拳化劲的基本原理。如此,学生不仅强化了动作要领的记忆,也加深了对太极拳理的理解,从而提升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3.4 结合攻防体验,理解劲力变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手段。明确了技术要领,知晓了拳理,还要进行攻防实践,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太极拳的世界。在掌握动作,理解拳理之后,教学团队根据动作的攻防含义设计出合理的“递手”、“喂劲”的实践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太极拳理。比如,在掌握野马分鬃的技术动作,理解拳理以后,教学团队设计两人对抗场景:进攻方出拳攻击面部,防守方首先上步接手抱球,然后通过拧转分手发力将对方摔倒。野马分鬃的攻防关键是上步近身,脚抵住对方支撑腿,抱球接手捻住来拳,才能实现力量的拧转迸发。再如,“倒卷肱”的攻防含义主要是太极拳“挒劲”的应用。要想顺利完成“挒劲”的应用首先要重心迅速后移,双脚斜侧开立支撑,牵动对方重心前移,而后双手斜侧交错发力。通过“递手”、“喂劲”的实践尝试,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深层次的理解太极拳的拳理,不断探寻精益求精之法。

3.5 突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太极拳富含技击,却又不止于技击,太极拳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之道的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太极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度融合了中国儒、释、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拳攻防的一招一式都来源于自然之理,遵循着天地之道。练习太极拳,揣摩太极拳的攻防之道,正是借助肢体运动来思索天地万物变化机理的过程。太极拳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理念以及以柔克刚、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拳理要求无不体现着对人良好的教化功能。比如太极拳的“化劲”,面对来力不去硬顶,而是通过身体的转化,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时刻提醒我们当陷入矛盾与冲突时,不要一味的激化矛盾,试着沉下心来从其他角度去解决问题。再如撤步推掌的“倒卷肱”,这是个典型的后撤动作,却又不等同于撤退,倒卷肱退中有进,防守之中蕴含着进攻,体现的是太极拳“以退为进”的拳理哲学。在生活当中,我们确实需要前进,但太极拳教会我们,暂时的后退也可以换得未来的前进,暂时得舍去也会换得更多得收获。教学团队通过对抽象太极拳理的具体概括,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拳理谋人生,对大学生施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3.6 搭建延展课堂,保障实时沟通。

高校太极拳课程密度低,一般一周只有一次课。太极拳习练属于运动技能类学习,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神经反射规律,新技能习得后,神经系统尚处于泛化相阶段,大脑皮层的抑制尚未建立起来,运动技能容易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需要教师抓住主要问题及时纠正,一周一次的教学密度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学团队合理应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将动作练习和“递手”“喂劲”对练视频上传至平台,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对学生练习出现的问题进行标注和反馈。通过对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教师课前可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手资料,课后可以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新问题,真正实现了课堂的延展,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3.7 优化教学评价,突出育人导向

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本着“教技术也教理念,学太极更学文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教学团队摒弃传统只进行技术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中突出集体合作、突出太极拳理、突出文化育人理念。考核内容分为三项,分别为:小组演练、拳理讲解、文化知识。小组演练部分总体打分,重在考查小组成员的技术掌握情况和团结互助的情况;拳理讲解部分以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的形式考察小组成员对太极拳某个动作所内涵拳理的理解;文化知识部分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评分,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太极拳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实现文化育人。

4 教学成效

4.1 极大提高了太极拳教学效果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向传授技艺的太极拳传统教学,在示范讲解、分解教学的基础上借助三维动画、视频分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太极拳正确的动作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攻防含义进行动作的拳理讲解和“劲力体验”,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牢固掌握了动作规范,更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探索欲望与日俱增,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4.2 有效增强了大学生身体素质

在学习兴趣增强的基础上,学生练习太极拳的主动性和练习频率也相应提升。在长期低重心、深呼吸、缓运转的运动方式下,学生的有氧耐力、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下肢力量明显增强。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体适能,如持久性、抗晕眩能力、平衡能力、稳健负重能力等。

4.3 显著提升了大学生文化自信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引领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太极拳当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太极拳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太极拳直观性和易体验性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拳理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以拳理谋人生,实现“文化育人”。在长期的文化浸润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宝贵价值,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太极拳育人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42式太极拳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