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
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成果越来越突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保健、就医、解决卫生问题作出重大的贡献。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像财务管理不全面、工作人员工作热情较低、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忽视财务预算管理等,这些均会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后续运转。针对此,必须梳理当下绩效考核的难点,分析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并着手对财务预算管理进行强化,以绩效考核的方式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落实,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重点内容是对运行业绩以及效益作出评价,如果是财务预算的绩效评价,则会关系到预算资金应用效果、使用效率等,需要把绩效理念融合到整个财务预算过程中,才能更科学地配置政府预算资金,严格执行预算方案,提高预算使用效率。想要保证财务预算的绩效考核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应获取相应数据的支持,而这些基础性数据,必须保证真实有效以及客观[1]。因为,评价指标只有在全面获得评价对象信息之后,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出来。但是,一般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数据准确或不是非常准确,为此,在基础数据方面的支撑不够充足,不利于绩效考核的有效落实。例如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会与后勤人员或者医务人员是同一个人,他们所储备的财务知识不充足,财务业务能力较低,因此不能提供完整的财务报告。得到了基础财务数据不够准确、不全面,及时有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很难正确地进行量化评价,最终考核结果不准确,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承担的业务属性并不相同,因此绩效考核的评价维度之间协调性不强,因此对于业务开展层面而言,绩效考核的实施比较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但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还需要肩负起社会效益提升的重任,重视微观收益和业务收入。所以,怎样协调好公益机构与运行效率间的关系,也是绩效考核的难点[2]。针对筹资模式而言,公共卫生的主要出资人事政府;医疗服务则由三个部分构成,患者自行付费,还有医保付费,最后是政府补贴。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单位,政府投资时一部分资金来源,也有一部分事业性的收入和营业性收入。而就产出来看,不但有一些健康产出,还有工作效率,也要包括经济产出[3]。怎样能将这些不协同的指标以及维度的业务活动进行协调,兼顾微观运行的效率和公益性的目标,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
1.社会效果维度的评价指标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必须是针对其总体运行做出评价,不是某个单一的维度,而其中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只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怎样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可以量化,这是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与基本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的指标,需要从医疗服务方面和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出发,才能全面考量。针对此,部分省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评价指标,主要从机构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产出指标,像孕产妇的保健率覆盖、社区健康教育栏的数量、重症精神病的患者登记在册管理率等。对于社会效益衡量的指标也有一些,但大多数停留在了“居民的满意程度”方面,指标考核内容较为单一,也比较简单。不能全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行衡量,因此,在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对于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不能双重重视。
2.运转效率的评价指标
绩效考核的对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以要考核社会效益,也要考核运转效率。运转效率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如果可以运用较少资源,像资产投入以及劳动耗费等,就能为人民群众基于高质量的医疗与卫生服务,这是最佳的运转效率。为此,绩效考核中,一定要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更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而当下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进行评价的指标,仅仅从而财务制度建立是否健全、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的方面出发,并不能全面地评价资金应用后所产生的效益。这种绩效考核体系更类似检查工作的各个项目,而不是评价工作的项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包括医疗与卫生两个方面,这是导致绩效评价的指标单一以及难以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的重要原因。医疗服务属于收费的项目,公共卫生则是免费提供的项目。两种类型的业务并不会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独立核算,所以,对于某种效益的评价指标,像业务的支出与收入比,考察经营效率则很片面,因为支出包含了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两方面,而收入仅仅是医疗服务业务。单纯运用该比例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则比较片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会进入到盲目追逐经济的误区之中。
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在机构运转过程中,不能忽视绩效考核、成本核算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只有保证三者的质量,才能促进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高质量。
为保证绩效考核顺利进行,有足够资金支撑是基础,财务预算则是对机构资金使用的规划,只有合理的资金规划才能保证资金合理应用,进而为绩效考核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强化成本核算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将充足物资和资金提供给绩效考核,促进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
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合理安排各项绩效考核的工作,运用科学的奖励机制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尽全力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从而有利于成本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提高机构的资金应用效率,也能做好公共卫生工作,从而不断提升机构的运转效率,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好发展的重要表现。
在系统的、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到各个科室和责任人,通过努力有效完成既定工作任务。
充分考虑劳动报酬与劳动能力、岗位风险、行为和成绩高度统一,体现责、权利、险和薪酬的统一,将利益进行合理分配。
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考核,制定计划,在日常工作执行中不断完善,循环绩效管理过程,挖掘和发现问题并修正,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管理。
绩效考核不是单纯的利益分配,核心是充分调动积极性,以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有利于财务管理顺利进行,在财务管理中有据可依。聘用经验丰富、财务专业的财务人员,专门进行财务管理,重视财务预算挂办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自身要重视预算管理,学习相应的预算管理知识,熟悉预算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积极主动融入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强调事前预算,弱化时候预算,将预算落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个工作中,才能促进机构的工作效率提升,同时加强了绩效考核的落实。
2.逐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就能够解决绩效考核中基础数据的收集问题,为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提供支持数据,进而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提高财务信息数据的精准性、科学性以及准确性,进而为绩效的量化考核提供充足的支持,顺利进行绩效考核。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准确反映出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力度,这有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管理顺利进行,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发展。
1.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预算编制工作必须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执行,预算编制人员还要积极了解机构的各项情况,掌握机构各个部门的数据,强化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才能准确地预测出未来机构发展情况,编制科学的预算方案。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当包含上级补贴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医疗服务提供收入、其他收入等。支出预算的编制应当包含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支出、医疗服务支出、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其他支出等。将这些预算详细罗列出来,并确定最佳预算方案,才能不断提升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序开展绩效考核,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4]。
2.逐渐优化财务预算编制的体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预算编制需经历非常多的程序,才能完成整个预算方案的编制。为此,必须逐渐对财务预算编制的体制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规避预算风险,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例如针对预算编制的内容、预算编制的程序、编制要求、信息公开等,设定出标准的要求,将每个要求继续细化,以量化到每个科室以及工作人员的肩上[5]。对不同部门的预算编制,必须重视这个机构的利益,而不是本部门自身的利益,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以此来保证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于重大项目的预算,必须提前与卫生部门、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通过之后,才能确定最终的预算编制,期间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以保证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
3.不断提高财务预算执行的力度
强调预算管理,必须严格地执行财务预算收支的管理,针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指导。预算执行必须贯穿在机构工作的工作计划的始终,可以将计划以月度进行分解,以保证每个部门能够高质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另外,建立完善的预算分析报告的制度,全面跟踪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如果有问题便可及时发现,从而不断完善与改进,加强预算方案的落实力度。
4.强调成本核算的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中,设置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提高在资金支出核算方面的力度,依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核算,为未来预算编制积累更多经验和数据。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运行,需分阶段地开展成本核算,以预算计划为基础,动态化地进行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控制力度,才能保证预算支出更加合理[6]。对于年度成本核算,必须认真总结这一年的经验,提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不足,并给出明确的改进方法,才能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出现,对下一年的财务预算执行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5.预算编制必须与本机构发展相适应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编制,应当在前期召集相关人员,学习并研讨国家在医疗卫生和财政方面的文件,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之后从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始预算编制,以强化预算方案的延续性、可操作性,确保预算方案与本机构发展情况相适应。例如各个科室目标必须符合整体机构发展战略目标,整合各个目标,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目标,围绕此目标进行预算编制,细化每项工作,进而对每项工作进行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控制的力度。
在强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后,财务预算可全面落实,与此同时,必须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为绩效考核有序进行奠定基础,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力度。
1.制定绩效和预算结合的机制
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一个绩效和预算有机结合应用的机制,才能不断提升绩效评价约束力,确保考核的结构高度有效、切实有用。为此,政府应当综合考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个最终结果才是预算调整的依据,从而逐步迈上绩效预算道路。
2.设计并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
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功能出发,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关注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之一就是健康教育,将其作为考核维度,可以设置的指标包括“社区健康教育栏的更新次数”“社区健康教育讲座的次数”“社区健康文化宣传活动组织的次数”等,还有一些社会考核指标,譬如,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健康生活方式的知晓率、传染病患病率等。对于医疗服务方面,考核指标可以是“业务收入和总资产的比例”“人员经费的总费用比例”“工作人员的人均收入”等,综合多个方面,才能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
综上所述,站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角度看,财务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财务预算管理高效进行,才能为绩效考核积累更准确的考核数据,进而保证绩效考核有序进行,从而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利用率提升,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