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吉林省双辽市第三小学 吉林 双辽 13640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化人格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教育改革逐渐趋于成熟,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使小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社会化的前驱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质疑潜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1 创设氛围,敢于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同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潜质。首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宽容、信任、平等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的教学模式。“亲其师,信其道”,随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
1.2 创设情境,主动质疑。问题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入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引学生入情境,让其感受到自己在情境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1.3 引导点拨,价值质疑。心理学家弗雷得和施瓦茨曾说过;“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保持也更为牢固,但如果不经过教学指导,即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充分说明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点拨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则十分重要。例如,我在教学部编版四年上的《秋晚的江上》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提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当学生们找到诗中景物之后,我引导其找到能贯穿整首诗的景物是什么?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不仅完成文本任务,同时将文本内化变成孩子们自己的一个语文底蕴积累。促使其分析文本的同时学会运用并创作。
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促使小学生的人格走向社会化的“铺路石”。
2.1 激发合作兴趣。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小组竞赛”、“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2.2 挖掘合作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作学习内容。同时,对活动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谨慎地斟酌,形成周密的计划。在合作过程中,我将学生按照综合程度分成多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工,使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或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内不可或缺的力量。另外,我尽量挖掘教材,整合教材知识,使合作学习的内容难度适宜,容量适中。这样既有合作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交流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
3.1 立足画面,描述画面。初始,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使其表达有依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地年段的学生。图画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不仅浓缩了课文内容,而且将观察方法、思维训练隐含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让孩子们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孩子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模拟在具体事件中该怎样说、怎样做。
3.2 重视阅读,创设口语。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在阅读教材中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把听说训练和理解内容、思想教育及课外延伸结合起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