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昆姣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1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教师已经慢慢成了很多学校的标配,但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我们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如何让来访学生主动开口说出心里话,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重要的前提是在咨询老师和来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良好的帮助关系能够增进来访学生对咨询老师的信任,减少心理防御,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彼此理解、坦诚相待、充分依赖的特定的健康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段良好的心理咨询的开端。
心理咨询是使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文字、互动等沟通形式,帮助来需求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认知、增强自我帮助的能力、调节并建立适当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咨商问答过程[1]。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具有鲜活的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进行心理咨询,一般来说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咨询老师应当给予咨询学生充分的接纳和尊重,使双方交谈过程中有一种尊重、宽容、接纳、理解、真诚的和谐氛围。其次在交谈的过程中,要能“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即同感理解,达到共情。还有对待咨询者的态度非常关键,应该是真诚的、愿意为其保守秘密的,并且对来访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等各个积极的方面予以关注。
1.1 对象的特点。中小学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变化,他们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敏感,情绪也容易不稳定,心理发展未成熟。一般中小学生的性格都具有过渡性、封闭性、动荡性与社会性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一定要紧扣青少年的特点,对待不同的来访对象,采取不同的倾听和咨询方式,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1.2 内容的特点。我们在学校内的咨询具有内容集中性的特征,一般常见的咨询内容有以下几种:一是来自学业的压力,比如考试焦虑、学习负担过重造成的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二是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和同学关系紧张,没有合适的朋友等;三是问题行为类,比如有厌学、逃学的情绪和倾向;四是来自家庭的问题,比如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等;除去以上几种情况,正在青春期的孩子,还容易遇到情感问题,这也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见类型。
1.3 发展性咨询的特点。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他们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他们的心理矛盾,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2.1 接纳和尊重——建立良好帮助关系的开端。其实学生愿意来心理咨询,是鼓足了勇气的,即使迈开了走向心理咨询室的这一步,心里多半也是紧张的,并且带有一定畏惧心理,怕被关注,被不理解,甚至怕被责备。那我们作为心理咨询老师,首要任务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以一种接纳和尊重的态度,让需要帮助的孩子主动来到这里,愿意敞开心扉来聊聊自己的事,消除其心理隔阂。
2.1.1 接纳,也就是积极关注或无条件关注。微笑、点头、专注是我们表达对来访者欢迎和热情的主要方式,微笑是两个人见面的第一步,能够瞬间缓和两个人相对尴尬和胶着的状态,放下防备之心,拉近两个人的距离;点头,能够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达和观点被认可,这种信任和鼓励让来访学生内心更有自信,从而更加乐于表露自己的思想;专注,在来访学生表达观点、倾诉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及口语来告诉他们:我们是专注的,我们是认真的,我们是愿意倾听的,进而缩短心理咨询老师与来访者的距离。
2.1.2 尊重,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罗杰斯认为:尊重是无条件的,是整体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也都一起包括在内[2]。“无条件的尊重”对建立咨询老师和来访学生之间良好的帮助关系是非常重要,为了要表达尊重,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接纳的态度,能够接纳来访者与我们自己不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即使你不一定认同,但也应该是接纳的态度去倾听。第二,平等的观念,我们必须完全认同我们与咨询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没有知识、地位、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双方是绝对平等的对话。第三,保密的原则,首先我们不能主动地去探问来访学生心里的秘密和隐私,即使是来访学生主动诉说的秘密和隐私,我们也要自觉替对方保密,这是咨询工作起码的原则。
2.2 共情——建立良好帮助关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共情就是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倾听,去思考,不仅要注意倾听他所说的内容,而且还要去体验他的内心感受,“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没有怜悯成分,而是去体会对方的心情,你这种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共情状态要让来访学生充分感受到。正如罗杰斯对共情的描述: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
共情是建立咨询老师和来访学生之间良好帮助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是同样的,当我们要批评教育一个孩子时,如果我们能首先运用共情的方式进行交谈,表明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和做法,嗯,我知道你这样做是你有的考虑的,然后再向他指出错误的地方如何改进,这肯定比单纯说教式和批判式的教育方式更有效果。
2.3 积极关注——建立良好帮助关系的有效手段。积极关注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我们要主动的去发现挖掘来访学生的优点、长处,利用其自身的积极方面激励自己,让来访学生感受到自己各方面的价值,从而获得内在动力去进一步改善自己。但在使用积极关注的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立足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我们的积极关注一定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为了取悦来访者、安慰来访者而夸大来访者的优势。第二,要避免盲目乐观和悲观,对于来访者的状态和问题,我们咨询老师一定要正确衡量和对待,不能为了淡化问题性质而盲目乐观,也不能主动夸大问题而盲目悲观。
3.1 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解决心理疾病。很多老师会认为,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学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来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有的只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咨询工作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好更顺利地适应环境,促进身心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3.2 学校班会教育活动等同心理咨询工作。学校每周都会有不同主题的班会活动,有的老师会认为班会活动有明显的思想心理教育意义,能够替代我们的心理咨询工作,其实不然。班会教育活动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觉悟能力为目标,它的特点是一致性、统一性、目标性,是针对统一的群体进行无差别的思想心理教育。而心理咨询工作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体性,其主要的着力点也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适应力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所以这两项工作具有明显的差别性,我们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借力,发挥教育咨询的最大的效果。
3.3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一劳永逸。有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于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认为我这次解决了他心里的疑惑和心理困境,那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不存在了,有的求助学生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希望能一次性解决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生都是多方面的,那问题的解决更是多维度、有时间线的,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档案,长期跟踪和回访,保有充足的耐心,以陪伴者和见证者的心态对待心理咨询工作。
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应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者,接纳与尊重来咨询的每一位学生,用当事人的眼睛看世界,达到有效共情,同时借助积极关注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效能感,最终与咨询学生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并避开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让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