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曼蓉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专业型人才培养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方向的正确引导,已经有部分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许多学生在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并没有将工作内容与自身的应用型优势相结合,不利于实现自我理想和自身价值。由于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注重和课程安排不科学,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选择缺少科学规划,无法将自身应用优势发挥到极致。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给出合理化职业参考建议,从而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是在理论基础的支持下从事非研究性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实际操作,并将其应用与实践,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从人才的分类上,主要分为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本科应用人才。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人才,无论以技术为核心、以研究为核心、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其目的都是要能够将所学灵活应用于实践,需要自身拥有过高的理论基础支持,同时又要具有专业的文化素养,提升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经济财富[1]。所以,应用型人才既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兼具实践能力。
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相结合,作为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地将教学进行体制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的结合教学,设置技能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在实践应用类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动手环节与实验环节,通过亲身操作体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学校可与企业进行合作,将课堂实践活动与就业实习工作贯穿大学的始终,系统化、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2]。组织专业技能类比赛或创新研究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知识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研究能力,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在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其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提升自身就业率,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都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频繁换工作现象十分普遍。除了外力因素以外,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理念不明确,职业发展教育不规范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学生对自身能力与职业方向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在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往往会更倾向就业率高并且稳定的职业方向,从而忽视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和学生自身的想法。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正确理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与核心。但在高校中仍旧将实现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不利于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由于高校对就业率的重视程度,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都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课程仅在表面层次进行教学,没有对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课堂授课依旧采用单一的集中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因缺少社会实践的体验机会,对就业问题的认知不足,无法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完整的规划[3]。并且高校只在学生临近毕业阶段才会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符合国家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安排并不合理,对低年级时间充裕的学生反而没有进行课程指导教学,使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基本职业认知。但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因为答辩和就业等问题,缺少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也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因涉及多种学科知识,是一门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知识。所以,该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持和专业性实践授课技能。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不完善,部分教师并不具有此类课程的授课经验以及专业化知识。这是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类高校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既缺少专业性的教师,现有教师的素质又普遍较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工作多数由辅导员来完成,虽然他们也拥有教学经验可以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但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和就业指导方向上,却缺少实践的经验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所以也很难依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教师队伍的水平不高,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教学不够专业,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的因素之一。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教师在这里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授业解惑的引导角色,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前,要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方向加强对授课教师授课技能的培养和教育理念的树立[4]。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修改和删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统一,在保证学生发展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及时做出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选择是毕业生的一项重要人生选择,它贯穿着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规律和思想动态,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就业观与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相统一,实现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双向提升。在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教育引导下,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侧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课程方向[5]。在学生进入校园的初期,要引导学生进行事业生涯的思考,在课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对自身建立明确的认知,同时通过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教学,建立自身的就业目标和方向。在大学阶段进行创业指导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创业实践中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且教师在此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避免因职业选择的迷茫和压力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在大学四年级的最后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择业的指导课程,针对简历制作、面试方法和公司筛选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增加学生的求职技巧。这种持续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既符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同时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将双方的优势达到最大化,可以帮助应用的人才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素养。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以优秀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质量有直接关系,需要教师将自身经验与教学技能相结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学生日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就业政策、职业要求等内容,还要有熟练的授课技巧和心理指导等方面能力,知识内容的教学要具有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技能素质和文化素养。
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是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而这门课程的教学一般是由大学辅导员来完成,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就业指导经验,又缺乏对当前社会就业现状和就业需求的了解,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和规划。目前多数本科高校都处在不断发展的时期,因此,更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发展。有责任、有担当、有技能、有经验的教师是学校所迫切需要的,为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在校内中选择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也可以请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成员来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组织职业生涯类讲座活动,使就业指导课程多样化。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教学,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以学生自我价值和专业兴趣为基础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提升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确保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