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顺梅
(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华新分园,江苏南通 226600)
“老师,×××打我了”“啊啊啊,×××打我了”“老师,他抓我了”……这样的声音在幼儿园中往往不绝于耳。“老师,我家宝宝回家说×××打他了,怎么回事啊?”“老师,今天我孩子又被抓了!”“老师,哪个今天打我家宝宝了?我明天要去找他!”……这样的责问在家园沟通中频频出现。教师常常在处理幼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其实,在幼儿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这也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特点[1]。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与人交往、分享的经验,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了尽快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逐渐降低各种矛盾发生的频率,笔者对小班幼儿打架这一现象进行了持续观察与分析。
【案例一】打抱不平的“打”
睿睿和文文上幼儿园前一起上过早教中心,是一对好朋友,每天形影不离。今天两个孩子又一起在玩轮胎。笔者突然听到凡凡的哭声,闻声看去,凡凡正趴在地上大哭。笔者走过去问:“凡凡,你怎么啦?”凡凡边哭边说:“睿睿推我了。”笔者看向睿睿,睿睿立刻说:“吉老师,他抢文文的轮胎,还打文文了。”原来是这样,睿睿是为自己的好朋友打抱不平呢。
【案例二】不遵守规则的“打”
午饭过后,孩子们按照惯例都把小椅子搬到走廊里,只见云云哭着跑过来:“吉老师,琪琪打我了。”琪琪不甘示弱,说道:“她不会搬椅子,把椅子在地上拖,椅子会疼的。”原来如此,孩子们搬椅子都是两只手搬,但云云没有用两只手把椅子搬起来,而是在地上拖,让椅子发出了较大的声音,琪琪是为了维护搬椅子的规则而打了云云。
【案例三】抢玩具时的“打”
游戏时间,孩子们都在各个游戏区里专注地活动。突然,一阵哭声打破了这份和谐,原来是瑶瑶在哭。笔者走过去问:“瑶瑶怎么了?”瑶瑶一直在哭,并不理睬笔者,旁边的阳阳说:“珈珈抢了瑶瑶的玩具,瑶瑶哭了。”争抢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的。
【案例四】受了委屈的“打”
卫生间里,孩子们在上厕所。在出去帮孩子们拿纸的时候,笔者听到帅帅在哭,连忙走过去,孩子们都说:“是多多打的。”多多一听“哇”的一声哭起来,边哭边说:“他说我臭。”原来是帅帅在说多多臭,多多受委屈了,就打了帅帅。
【案例五】不会交往的“打”
孩子们都在户外玩着球,有的在独自拍球,有的两人一组一起抛接球,有的好几个一起滚球,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有三个孩子先后哭起来,许多孩子纷纷告诉笔者:“吉老师,小雨打了×××、×××······”笔者拉住小雨,问:“你为什么要打他们?”小雨说:“我没有球玩。”原来是因为他没有球,又不会跟同伴一起玩,所以走到哪儿就打哪儿的孩子。
经历了多次幼儿打架的事情,笔者洞悉出幼儿打人的各种原因,针对每种打人的现象,应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打抱不平的‘打’”,笔者告诉幼儿:“现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越多越好,大家一起玩更快乐。”对“不遵守规则的‘打’”,笔者请打人的幼儿做小老师,让他像老师一样有耐心地帮助其他幼儿。对“抢玩具时的‘打’”,笔者引导幼儿学说文明用语“你能借一个给我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对“受了委屈的‘打’”,笔者让打人的幼儿在遇到不公时勇敢地告诉老师。对“不会交往的‘打’”,笔者会多关注打人的幼儿,引导他与同伴友好交往,教会他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能融入同伴,也让同伴接纳他。当然,还有一种“打”叫“野蛮的‘打’”,这类幼儿大多被家长过于溺爱和纵容,缺乏管教,需要加强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手中肉,一点儿都碰不得、伤不得。一些轻微的摩擦就会让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间的打架现象,笔者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家长提高认知。
通过列举案例,告诉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间的打架,不是每一种打架都要责怪孩子,要洞悉孩子打架的真实原因,再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以上五种“打”,能说是孩子故意打人吗?为此,笔者劝说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他们是非常善良和纯真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幼儿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虚伪、欺骗……只有真实情感的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生气就是生气,过后又会很快忘记。班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幼儿打架后各自跑过来告状,相互埋怨。教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他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了,因为幼儿是不记仇的。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还不强,需要成人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在喝水环节,刚开始,幼儿们不懂得排队,一到茶桶前就开始往前面挤,笔者时常会听见幼儿们说:“老师,×××推我,×××打我。”如果教师不正确分析情况,盲目批评指责,势必会误会幼儿;如果家长偏听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错误诱导,势必会使孩子犯错误。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他们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现实与想象还分不清,有时会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使得家长误以为真。还有的家长会使用一些诱导性的语言对孩子发问,如“老师凶不凶?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打你了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在一个安静的公共场所,一个幼儿在四处乱跑、大叫,完全影响了周围人的活动,给其他人带来了困扰,而幼儿的妈妈在一旁和朋友说得正欢,并没有制止幼儿的行为,任由幼儿肆意玩闹。这时,一个大学生忍无可忍,来到幼儿身边踢了他一脚。这件事情在网上引发了轰动,有人说:“大学生踢得对,这个孩子太没有教养了,家长不教自然有社会上的人来教。”也有人说:“大学生不应该踢孩子,孩子毕竟还太小,应该告知他的妈妈,让妈妈来教育。”
笔者将这个案例讲述给家长,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家长们众说纷纭,大部分不支持大学生的行为,认为再怎么样,不应该打孩子,孩子还小。也有少部分支持大学生的行为,说现在不教育长大就可能出大事了。笔者肯定了家长们的意见,也道出了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对的,大学生的行为是在告诉家长:你是孩子的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所以家长要明事理,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放任、纵容、溺爱。当然,否定大学生行为的说法也是对的,调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善待孩子,对孩子多一份包容和理解。笔者分析这两点,是想告诉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观察和教育。
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甚至打架,从本质上而言,与小动物之间的打闹没有什么区别,是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笔者看来,打架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幼儿在打闹中可以自主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人相处,逐步提高幼儿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因此,教师应理智地看待幼儿间打架的现象,洞察其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正确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