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昀鑫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高校研究生毕业问题随之产生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后疫情”时期,如何进一步落实党中央领导人对就业问题的指示,深入拓展就业渠道,完善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政府、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出现多元化需求。研究生规模扩大,并未带来高就业率,相反却出现了新的就业问题。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不如比自己学历高的博士生好找工作,也不如接受技能培训的一些大专生就业率高,甚至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1]。即便在毕业之际顺利签订合同的研究生,也存在着专业和岗位不对口、岗位不满意等现象,这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问题。
当前,高校研究生就业出现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院系及学科专业方面。一方面,存在区域间不均衡现象,指的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因素不同,就业情况不尽相同。如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用人缺口大,就业前景广阔,一些城市会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包括租房和购房补贴等,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而西部城市对外来优秀毕业生的引进,吸引力较差。另一方面,学校间的不平衡,指的是不同院校、学科专业之间。如,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更受招聘会青睐,他们的就业机会远高于普通大学研究生。即便是同一所大学,不同院系、专业就业情况也存在着差异性。一些门槛较低的专业,毕业生多,与之匹配的好岗位缺口少,也造成了就业压力。
当前,高校研究生在毕业时存在定位模糊现象,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科学规划,择业目标不明确。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高校研究生,受多元文化影响,他们也有着普遍的心理二重性,即对自己的未来岗位有着较高的期许,但现实并不一定尽如人意,可能心仪的工作无法胜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让一些研究生开始逃避现实,对工作敷衍,不求进取,不重视自我能力的提升,更没有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一些高校研究生虽然有着较强的独立性,但在就业方面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要么依靠学校给予的就业指导去选择职业,要么听从父母的安排,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在择业目标上定位不明确,认识模糊,极易产生选择困难、难以适应的现象。
政府在高校研究生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指导作用、监督作用和调控作用。在新形势下,政府需要继续发挥职能优势,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来为高校研究生就业保驾护航。然而,当前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观念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指导方法单一等问题,让指导研究生就业工作滞后、拖延、不及时,造成了就业率下降,就业质量不高。另外,有些政府对当地高校研究生现状缺乏全面认识,对市场调研不够,作出的制度调整、政策法规不科学、不合理,许多工作看似动作很大,实则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难以真正落实下去,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用人单位、研究生的需求。
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将对研究生最终的就业情况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就业质量更为重要,为了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应发挥应有的教育职能。一些高校基于以往教学经验,不愿走出舒适圈,造成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全满足新一代高校研究生的多元学习需求,造成教学效果弱化。另外,由于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教育,加上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因日常工作繁忙、科研任务较重等原因,对学生就业的关注度也不够,没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2]。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一切教育效果最终还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内化,才能真正掌握,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当前高校研究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发生许多变化,一部分学生读研仅为了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他们推崇网络佛系文化,在校期间对自己要求不高,缺乏自我学习主动性,不重视增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上有些专业的导师带的学生多了,指导和监督不够,他们更加放飞自我,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我能力上,不再勤奋学习,只要不挂科,能顺利毕业即可。总的来说,科研能力跟不上,又缺乏实践锻炼,久而久之,自我管理松懈,沉迷网络,少了追求,多了理由和借口,即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会产生懈怠,好高骛远,不去自己身上找根源,就业质量较差。
一是给予政策支持。政府要发挥好引导、监督等功能,对高校研究生毕业问题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科研支持,帮助高校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扶贫计划中涉及的地区,要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实现教育、就业的平衡。例如,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给予政策优惠,吸引更多高校的优秀研究生主动到偏远、贫困地区就业或创业。可以给予住房、租房补贴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高校研究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减免税收、减免相关手续审批流程等。为了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监督功能,跟踪调查,保障和维护好研究生就业中的合法权益。
二是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在就业过程中,高校研究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依靠自己、朋友、家人或老师无法解决时,会向社会服务部门寻求帮助。同时还要投入资金、技术支持,构建大数据中心,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各种就业资源共享,方便高校研究生查找就业信息。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因此,高校要变革思维,走出以往教学的“舒适圈”,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培养方式和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期进行市场调研,加强同优秀企业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二是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从政策层面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发展之中,并加以重视,做好顶层设计,相关部门要统筹各种资源,不断壮大指导队伍,动员导师和辅导员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职能优势,帮助研究生厘清就业思路,树立正确择业观。
三是提升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扎实理论功底,深入研究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行业文化、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努力提升综合指导能力。在受疫情影响的时期,一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的心理和思想上可能会受到影响,对择业出现短暂的迷茫,这个时候教师要发挥好指导作用,采取一定措施,对学生心理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一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我学习能力对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落实终身教育的关键因素。在校接受了几年系统学习,效果还是要靠学生的领悟、内化。所以,高校研究生要想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并在未来岗位上不断发展,在校期间要重视自我管理,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做一个生活和学习上的有心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优势要继续保持,不足要通过不断学习去弥补。
二是提高就业综合能力。对高校研究生来说,在校期间要做好充足准备,认真学好专业课,扎实理论功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软硬实力都要培养,对自己专业领域要学深悟透、真信真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导师科研项目,珍惜“产学研”合作机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理论功底,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有意识地培养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等。当学生对自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拟订个人职业规划,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强化自我认识,增强自控力和调节力,坚定信念,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研究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才,其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也要让更多的优秀研究生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业中,需要从各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产生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