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学习角度谈高中语文教学
——以《赤壁赋》教学为例

2021-11-22 08:17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苏子赤壁赋群文

蔡 莎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引 言

高中语文教学和小学、初中两学段相比,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其思维更需要教师启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从多方面优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借助群文阅读,开展深层阅读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仍以单篇阅读为主。单篇阅读很重要,特别是对名篇名作更要提倡精读。但单篇阅读也有其局限性,如内容单一、阅读感受和体验单一。即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也只是局限于某一篇或某几篇课文,缺少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导致阅读效率极其低下,阅读能力无从提升。群文阅读的出现无疑改变了这一现状。所谓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组文章并基于此展开针对性阅读,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群文阅读最为显著的优势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感悟与体验,进而使其形成独立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如果阅读教学仅停留于文本本身,而不做适当的拓展性阅读,即使教学方式再好,终会失之于认识问题的狭窄与单一。而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会丰富、深刻得多。当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面对两篇及多篇文章时,重点在于如何引领学生欣赏,以及学生在学习中能达到何种程度。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无法缺少语文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以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率与学生阅读能力[1]。

以《赤壁赋》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教师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阅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帮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及苏轼在精神上遭受的巨大创伤。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苏轼所知甚少,对《赤壁赋》中主客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仅存在简单的认知,认为苏子是积极、乐观的,而客是消极、悲观的,因而得出苏东坡乐观旷达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推荐学生阅读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其他作品,如让他们阅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词,也可以带他们欣赏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并品读其中的某些诗句,如“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等。这种跳出文本、以群文阅读辅助理解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苏轼经历了人生巨大灾难后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脆弱与绝望、苦痛与挣扎,更能理解苏子用与自身对话的方式来宽慰自己,也更钦佩苏子最终与苦难握手言和,完成了精神上的突破。高中古诗文阅读理解的难度偏大,而这种群文阅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对作品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落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由于教学负担重,已经懒于花时间和精力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所问停留在文本解读的浅层次上,并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效果。而学生所思所答也只能止于文本表面,思维能力无从发展。为帮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问题的设计,在关键处设置高层次的认知问题,让问题引领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在深入思考后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展开高效对话[2]。

以《赤壁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苏子为什么情绪转悲了呢?只是因为客吹奏的箫声悲凉而引起悲情吗?还有其他因素吗?那么客为何吹奏出如此悲凉的箫声?要知道客是“倚歌而和之”,是在应和苏子所唱的歌,所以我们还得回到苏子所唱的歌词。那么苏子歌词中哪个地方流露了他的内心呢?通过这样的层层追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歌词中流露出的理想落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忠君、渴望为君主所用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又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场主客问答其实是苏子内心的独白与对话,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如此消极、悲观的客到底是谁呢?是苏子的朋友吗?可是以苏子在黄州期间的境况是没什么朋友的,是与渔樵杂处,生活困顿,那么这个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吗?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如果没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苏子内心的独白与对话呢?有现实的依据吗?或者我们能通过解读他的其他作品来解开这个疑惑吗?那么围绕客是否为真实的存在,教师可以设置多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三、借助文本细读,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还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语文综合素质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偏低,文学素养不足。教师基于深度学习的角度开展教学,就要善于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使其借助文本细读,提升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首先,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将其注意力集中至文本思想内容中,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树立语言为思想交流工具的潜意识,为后续语文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深入文章的肌理。在学生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使其通过捕捉关键字词、标点、细节等感受文字特有的内涵与魅力,体验文本的情感。这种高效的阅读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的提升。

以《赤壁赋》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感情线索乐——悲——喜,进而结合深度学习目标,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客喜而笑” 中的“喜”与“饮酒乐甚”中的“乐”是一样的情感吗?“喜”字能否替换成“乐”字?在主人的一番侃侃而谈后,情感是否又回到了原点?通过对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的比较,学生认识到开篇的“乐”乃因置身于美景中而生愉悦之感,而客由悲转喜是因为悟透人生,是一种释然、一种释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解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喜”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对于“相与枕藉乎舟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想象主客横七竖八躺在船上的情形。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主客已经释然了,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又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不知”亦在告诉读者:生命放松到不知,才可以睡得如此安稳。学生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寻找和分析,对语言的深入感知和理解,提升了对文本的精读能力。

结 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积极响应新型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和思考的语文教学状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苏子赤壁赋群文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能人怎么写?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找朴
我爱你,祖国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