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历史人物教学 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2021-11-22 08:17谢丽贞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孙中山家国情怀

谢丽贞

(福建省明溪县城关中学,福建三明 365000)

引 言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已经写入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的全面贯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重要的价值教育的意义。基于历史人物教学的家国情怀培养,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人物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目标的关系

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大众内心对国家与国家荣誉的认识,表示为大众对国家的热爱、支持、认同,同时坚定维护国家统一、为国家奉献等信念。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未来发展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历史具有较好的教学优势。教师可以以教材内部历史人物为基础展开家国情怀价值挖掘,结合教材内容及人物教学实施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观念。历史教师通过人物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程度,使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维护祖国,延续先辈留下的精神[1]。

二、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目标的历史人物选择标准

为实现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多个环节,其中对历史人物的选择要合理且适宜。在进行人物选择时,教师可以参考人物历史事迹及其教育价值等。学生对人物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证课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使学生实现独立思考,进而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选择适合的历史人物

在进行历史人物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并以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为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秉承典型性原则进行教学,选择具有明显家国情怀的历史人物,将其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外界网络因素对学生认知产生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观培养[2]。

(二)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历史人物

使用具有启发意义的历史人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正确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问题的解决能力,满足相应的教学要求。基于历史人物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

三、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案例分析

教师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作为案例,主要是因为本单元围绕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展开,在人物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能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触。教师在进行人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事迹和功绩。孙中山先生倡导并且支持“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孙中山先生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责任感,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在引入孙中山先生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抓住几个重要阶段,其中包含了创建资产阶级政党、指导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民主共和、推动实现国共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时间线梳理,基于孙中山历史事迹进行教学。

例如,“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课重点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胜利果实遭到窃取的经过。在袁世凯等军阀窃取胜利果实后,孙中山先生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及护国战争等。这些运动和革命从本质上看皆为护国运动,都为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增强教学合理性,避免出现大量知识点堆砌。教师需要基于学生情感态度开展教学,重视对学生个人价值观教育,从而增强其家国情怀意识。

本单元的学习中还有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先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学生会受到网络观点误导,影响了自身正确认知。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且判断能力不强,为了使其做出较为客观且合理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使学生自主阅读本课内容,让学生基于自身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做出评价,并说出评价的理由。教师在听过多个学生评价后,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不同看法。比如,一些学生表示孙中山先生的意志力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不轻言放弃,即便革命屡屡受挫,也始终坚持着自身的信念与希望,并为之不断努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孙中山屡屡受挫,屡战屡败,属于失败者,不具有歌颂的意义。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课教学内容,带领大家走进孙中山先生的生活。在总结了孙中山数次革命运动结果之后,学生可以得知,这些运动最终都面临着失败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因为孙中山先生四次运动的失败就将其判定为一个失败者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应该以什么标准判断一个人?”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学生发言讲述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最终得出目前对历史人物成功与否的判断主要基于三点,即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否满足大众期望。

其次,在得出以上三个判断标准后,学生能认识到在进行人物历史判断时,不能仅依靠最终结果,而是需要结合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孙中山先生革命数次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其革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数次开展革命。”一些学生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了自己的权利。”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孙中山先生对改革的想法。孙中山先生表示革命最主要的意义:“为了给国民谋福利,当前处于满洲国专制下,如果想要实现人民民主就需要革命。”在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提问学生孙中山先生积极革命是因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打破之前的固有想法,认为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是为了让国家步入民主发展的道路,为国民的幸福做出保证。随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历史资料,如孙中山先生抱病北上的经过及遗嘱内容。在学生看完之后,教师便可以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心系祖国,心系革命,以国家自由、民主为己任,希望唤醒民众的思想,也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孙中山的认识,还能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历史人物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为课堂增添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情感影响,使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逐渐转变。因此,教师挖掘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价值,并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过程将人物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可以逐渐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真正实现历史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孙中山家国情怀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孙中山的绰号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