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靖宇 李一帆 尧思远 .赣南科技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909万人,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益加严峻。在党和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政策下,面对2020年以来各项不利影响,国内的经济稳步恢复,各行各业全面完成复工复产,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同时,各项不利影响使得校园招聘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到全盛状态。这些,无疑都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而在校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成长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新时代,生活环境优渥,在新形势影响下,就业观产生了有异于以往的变化。
统计显示,最近五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猛增,2017年为795万,2018年突破800万大关、达到820万,2019年为834万,2020年增至874万,今年则涨至909万。与高校毕业生数量阶梯式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微企业用人难、招人难现象频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受新形势影响,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活力下降。旅游、住宿、餐饮、电影、娱乐、交通运输等有“即时性”特点的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至今仍未完全恢复[1]。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国内就业市场上岗位供给依然难以满足庞大的就业群体。
危险中蕴含着机遇,旧业态的衰退,必然伴随着新业态的兴起,“无接触式”配送、不需要面对面的互联网行业,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生鲜电商、游戏和医疗行业等迎来爆发式增长,这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而这些迥异于传统制造业的新兴行业,与互联网密切相关,也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吸纳就业能力强。
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成长于新时代、有着“互联网原住民”之称的当今大学生,他们的就业理念在新形势下产生了显著变化。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而今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生活环境优渥,父母有足够经济实力支撑大学生毕业后的物质生活,而在这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中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认知水平,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着较高的期待,因此,当毕业后的选择未达到预期时,这部分学生会在家庭的影响下持续观望,“毕业即工作”的观念从大学生就业观中逐渐衰退,暂不走上就业岗位。2020年以来,公务员招录与研究生招生计划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给部分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进入体制内和升学深造的机会,毕业后因继续考研、考公等原因不就业的学生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慢就业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但慢就业并不适合所有人,选择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同时也有较大的精神负担,如果1—2年内原定的考研考公等计划不能如期完成,将会面临家人、朋友和社会的督促以及自身的失落,此时再走进就业市场既没有应届生的年龄优势也没有跳槽者的经验优势,会对个人的规划和职业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对职业的要求方面,随着社会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通道等远期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显著大于薪酬水平等近期因素[2]。以制造业为例,我国高校拥有大批的工科在校生,制造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受行业特点所限,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恒温厂房较少,而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环境优越,骤然从典型的城市生活环境转换到纪律要求严格、工作环境不理想的厂矿企业,这之中的落差使得部分毕业生抗拒进入厂矿企业,转而选择薪酬福利水平较低的其他行业。
与父辈们在朝九晚五的规律性作息中确定职业选择不同的是,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愿意从事时间、空间自由度较高的行业。当前,机器人承接了消毒清洁、送药送餐、诊疗辅助等“一线工作”,VR看房、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等也成为大众居家必备之选,而打造无人工厂、自动化产线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由此而产生的灵活就业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新选择。灵活就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间灵活、工作地点灵活、工作方式灵活等,它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丰富了就业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而投向灵活就业。
虽然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但有部分大学生对该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找工作时忽视简历质量,缺乏面试技巧[3],盲从心理严重,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就业后违约、跳槽现象频发,不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的工作岗位,造成招聘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求职择业的沉没成本。
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当前,基层就业大有可为,国家重视基层就业,近十年来出台了五项基层就业项目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5]。除此之外,各地结合地方实际,也推出了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用好、用足这些岗位,既可以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之举。
高校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从新生入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开始启动就业观、择业观教育。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充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6],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自身实力才是求职过程中最可靠的保障。既不能好高骛远,一味追求与自身条件差距过大的优质岗位,也不能忽视自身优势,随意签约增加违约几率。高校要树立就业创业典型事迹,通过多种途径向在校生进行宣传,以实际事例动员在校生珍惜在校学习时间,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为求职就业打好基础。
灵活就业在当今社会还是一个新事物,它的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但同时,它也要求选择灵活就业的人员要有较高的抗压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灵活就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合法权益,一旦遇到劳务纠纷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只能援引既有法律条款,需要从业者自主维权,维权成本较高。这些风险因素应在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前充分知悉并做好心理准备,以免遇到相关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此,是否选择灵活就业要依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价值追求等因素进行多方面考量,就业可以灵活,但是职业规划、人生发展一定要有一个主旋律。
大学生求职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部分程度的脱节,而合理安排专业内实习、多途径开展工程实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在安排实习实训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强化责任担当,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与企业加强沟通合作,既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际的平台,也为企业提前留住人才创造机会[7]。另一方面,专业实训之外的社会实践在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调整求职期望、明晰自我定位方面的功能也应被重视,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把实践活动作为成长成才的平台,鼓励大学生不断增长才干,锤炼过硬本领,在为国家、为家乡、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青春光彩、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