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纯 中共长沙委党校
长江通过洞庭湖与湖南主要水系相连,流经湖南的河段总长163公里,是湖南极其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长江经济带覆盖包括湖南在内的全国11个省市,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陆流域经济带。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1]。2018年6月,长沙制定出台了有关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标志着长沙在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中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入新阶段。笔者认为,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四五”时期长沙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又面临来自各方的巨大挑战,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确保此项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有的来自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政策框架的基础性支撑,有的来自区域不平衡发展状态下实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可能,有的来自经济新业态催生的经济新动能,还有的来自结构性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时就为湖南提出“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这一战略定位彰显了湖南长沙在中部省份中的独特优势,为长沙开发高质量发展,集聚资源要素,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也为长沙“十四五”时期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5年8月,湖南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专门的对接实施方案。2020年,长沙市发改委针对“十四五”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相关成果已经正式写入长沙市“十四五”发展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2]。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长沙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有利于长沙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其他城市形成战略共同体,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主要在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城乡融合、生态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经验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进而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
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兴起,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以及物流终端服务等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大幅提速,新基建成为各地稳投资和稳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长沙通过超前布局、顶层谋划,坚持项目和产业两手抓,掀起新基建热潮,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未来将继续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对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企业减税降费、税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土地和技术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相继实施,政府监管模式、效率转变、制度供给等逐渐上技术创新步伐,均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完善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20年以来,长沙紧扣相关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长沙市优化营商环境规定》,以35条举措为注册注销便利、经营成本降低、政务服务便捷、市场竞争公平、政企关系贴近等提供制度保障。
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挑战,有的来自国内与长沙同能量级城市的总体竞争,有的来自关键工作环节情形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性变化,有的来自自然界的不确定性影响。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长沙处于“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不利局面。截止到2020年末,武汉市科研经费投入428.8亿元,占总GDP3.2%,合肥科研经费投入226.9亿元,占总GDP3.1%,长沙科研经费投入247.9亿元,占总GDP2.4%,从目前的科研情况以及投入的科研费用综合来看,武汉和合肥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显而易见,长沙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近年来,面对宏观经济总体下行态势,长沙仍然实现了中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长沙周边城市和地区对“外资”资源的竞争也更趋激烈,导致长沙招商引资成本增加。预期今后随着中央区域协调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西部省市将成为享受国家政策的优势地区,长沙对外招商引资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当前,长沙疫情虽然整体可控,各项防控措施基本到位,但由于病毒变异和境外输入等因素,预计疫情还将出现反复,长沙疫情防控工作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长沙各级各部门仍将面临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两手抓的局面,长沙要想确保“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如期按质保量完成,任务还十分艰巨。
长沙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承载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大发展的关键环节。立足“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长沙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来自各方的巨大挑战。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在短期内基础性条件无法获得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必要之举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盘活制度存量、激发内生动力,进而打开长沙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建议在湖南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以该办公室作为主要协调机构建立相关部门和区县(市)工作进展报告制度,至少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工作调度,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办公室还应积极搭建长沙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会城市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即时共享。
一是统筹协调。倡导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群共同编制重点区域相关规划,统筹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开展工作协调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科学考核。加强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机制和配套政策文件的评估和修订。把实施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范畴,加强检查督促和动态评估,注重发挥长沙与湖南省各厅局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促进落实重大举措。
借鉴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区域一体化的长江流域综合性管理机制。切实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完善深度融入发展政策协调机制、投资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深化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城市联合招商、异地开发、利税共享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进一步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共建。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落实三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三市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长株潭与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等市的合作,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与宜春、新余、萍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市长论坛,开展专项事务合作。加强三个城市群(圈)口岸监管平台建设和通关一体化建设。
推动成立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实现跨部门、跨行政区协调管理。长沙可以湘江流域长株潭段为试点,加强不同地区各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长江干道长株潭段,秉持“流域一张网”原则,省市统一管理跨市、县流域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发挥整体效能;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统筹城市排水防涝、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设施和资源,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实现系统、综合管理。推动建设跨部门、跨行政区的长江流域水利投融资和补偿机制。创新湖南省内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口岸、港口资源整合机制。通过组建大型港务集团探索建立沿江港口区域协调机制、多元化协作机制和政策对接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划拨一定比例的水资源费用,设立长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对流域水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省级的专项资金,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对长沙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长江经济带长沙流域港口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对跨市的道路对接、环境治理、规划编制等予以重点支持;进一步优化政策、法治、创新等环境要素,构建接轨国际的经贸和投资规则,缩减审批事项,推动服务流程优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