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芬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瑰宝——中国典籍也逐步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典籍英译的本土研究越来越多,在高校开设中国典籍英译的课程也不断增加,然而对于中国典籍英译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以典籍英译教学为主题的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共有19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典籍英译教学初探,中国典籍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本科阶段典籍英译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法研究,典籍英译和专业翻译教学,怎样建设完整的典籍英译教学体系等。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了在典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但是并未解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语篇分析、文化意识等能力的典籍翻译人才的问题。
典籍英译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相关基础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训诂学等。此外,中国典籍英译教材较少,主要有«中国典籍英译»等。这些教材在编写理念、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典籍英译的相关理论和热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典籍翻译教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典籍英译教学尚在起步阶段,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设计也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学流程中,教师是导演,是教学任务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脚手架,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下中国典籍翻译课程没有专职教师,大都由语言学或翻译教师担任;缺乏典籍翻译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无法胜任典籍英译教学。典籍英译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典籍翻译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慎海雄说:“典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能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它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然而,很多年轻人,对于典籍文化知之甚少,文言文的基本功薄弱,对国内外的中国典籍译者了解较少;典籍翻译能力低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用分离”。从事典籍翻译的年轻译者少之又少,正如卓正英教授所说:“典籍英译人才短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理论,经过多轮实践和修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教学假设理论以“输出驱动”为起点,让学生先尝试输出,体验饥饿,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输入促成”,学生根据产出目标进行选择学习,包括对语言、内容、话语结构等方面的选择。“以评为学”包括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此评价贯彻教学始终。
目前很多学者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也有在大学英语文化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是中国典籍英译课程的产出导向法研究鲜有学者涉足。研究者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中国典籍英译教学,培养学用一体的典籍英译人才。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中的核心理论是学习中心和学用一体说,典籍翻译教学的理念就是培养应用型、实践性和职业化典籍译者。然而,翻译典籍并非易事。典籍英译首先是语内翻译,即把古代汉语转化成现代汉语,然后是语际翻译——中文翻译成英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完善,除了典籍英译课程,还应该增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训诂学等相关课程。
不仅如此,课程设置应具承接性,应符合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循序渐进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应加强典籍英译的基本策略和标准的理论学习,加强汉语文字功底,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高年级、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翻译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建立起典籍英译本、硕、博一条龙相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中的学用一体说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以典籍英译为“输出驱动”,让学生先尝试典籍翻译,再营造饥饿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制定“学用一体、教学相长”的中国典籍英译教学目标。编写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的教学大纲,确立以“驱动+促成+评价”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具科学性、整体性和规范性。
教师根据目前典籍英译翻译市场的需求,进行“输入促成”,加强和出版社、翻译公司的联系,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促成性的输入材料。如教师可以通过“把项目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如宁波大学辛红娟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设计编著了«心学智慧——‹传习录›中英双语漫画读本»,用图文并茂的漫画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典籍、诠释典籍。这些“项目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达到学用一体、教学相长的典籍英译教学目的。
“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逐步走向传统教育。典籍翻译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有效改革。发挥智慧教育的技术优势,结合电视网络媒体,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融合的新型典籍英译教学。
在驱动教学环节,如果教师以布置传统笔译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翻译典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教师尝试符际翻译的方式,借助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辅助典籍翻译教学,让学生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最终成为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
在输入促成环节,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与实践平台,如高校外语教学平台Unipus的iTranslate软件,助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语言服务人才,打造广、精、深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实践体验。同时,还可以参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的“典籍译文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典籍的经典外译版本,为典籍翻译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在评价环节,将学生翻译作品作为语料,建立小型典籍英汉平行译作语料库,使用paraconc等语料库检索软件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优化对学生翻译能力评估和测试的方法。
当前,中国典籍英译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典籍英译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组建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结合网络慕课资源和金课计划,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探讨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投入中国典籍英译教学和研究中来。建立教师共同体,招募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加盟典籍翻译教学团队,鼓励跨学科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
基于产出导向的典籍英译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将传统的典籍英译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了学用一体、数字融合的新型典籍英译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输入驱动”转变成“输出驱动”,由“被迫充饥”到“主动觅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与此同时,作为脚手架的教学者,在典籍英译教学前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时,再也不能“独自躺平”,而是需要不断学习,“抱团取暖”,成为具有“中国典籍翻译”专业素养的教师。